2.市場調節與國家控製相結合
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製,大都經曆了一個從市場自主調節到在市場調節基礎上逐漸加強國家幹預的過程。其中市場調節是基本經濟機製,國家幹預是以市場調節的輔助手段出現和存在的。一般運用計劃、政策、法令、金融、稅務、財政、價格、投資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幹預和調控。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市場經濟體製已基本確立,其中包括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經營機製,價格形成的市場機製,以法律和市場為手段的宏觀調控機製等。但在價格調控方麵,當時雖然對大部分產品放開了價格,但國家仍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產品與服務、住房公用事業、電力等行業實行價格管製。普京執政以來,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範圍進一步擴大,幹預程度進一步加深,實際上形成了國家控製下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
3.“非法治化”與市場經濟原則尖銳對立
所有權不可侵犯和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本要義。市場經濟應以法律製度為基礎,由國家和法律對產權保護和契約執行提供保障。在一個法律權威難以確立或法製不健全的社會,各種機會主義行為和違約行為會大大增加,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交易成本的增加。俄羅斯社會非法治化問題極為突出,政府行政的隨意性大,官員腐敗現象嚴重,濫用權力問題普遍。企業對其產權保護狀況及契約執行缺乏信心。此外,國家對個別企業進行“選擇性國有化”,也損害了企業對政府的信任。同時,俄羅斯社會“信任半徑小”是其固有問題。這不僅表現為企業對國家能否對其提供法律保護缺乏信心,也表現為企業之間對合作夥伴能否履行契約也存有疑慮,甚至人與人之間也普遍存在信任度不足的問題。俄羅斯的市場經濟仍存在野蠻落後的一麵。
4.各種形式的壟斷與自由競爭同時存在
壟斷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壟斷有利有弊。俄羅斯經濟中的壟斷分為自然壟斷、行業壟斷和行政壟斷三個部分。其中自然壟斷是由產業特殊性所決定的,這是因為油氣管道、電網等基礎設施存在不可分割性;行業壟斷則是由蘇聯時期大而全的經濟發展模式沿襲而來的。如天然氣工業公司借助手中握有管道運輸的管理權,在天然氣開采領域形成了實際壟斷;行政壟斷包括地方保護主義、行政機關利用權力限製某些行業的市場準入,導致某些領域市場準入門檻過高。普京上台後,擱置了天然氣工業公司的改革方案,維持了該公司的行業壟斷地位,自然壟斷行業的改革同樣處於“冷凍狀態”。這一時期雖然針對行政壟斷問題,修改了《某些經濟活動的行政許可管理法》,但行政審批仍普遍存在。同時,俄羅斯政府修改和完善了《反壟斷法》,提出了保護競爭環境、對違犯反壟斷法的行為加重處罰力度,但是國有大企業對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都有超強的影響力,其壟斷行為未必會受到懲處。
5.經濟自由化程度低,集中程度高
盡管俄羅斯經濟政策經常被冠以“自由主義”的標簽,但無論在葉利欽執政時期還是普京執政時期,其經濟自由化程度始終在世界排名中處於末端。國際經濟自由度研究組織依據國家在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經濟結構、市場機製覆蓋範圍、貨幣政策和物價狀況、外彙管理製度、私有產權保護狀況、對外貿易自由度、資本市場自由度共7大項23小項,對世界各國經濟自由度定期進行評估,俄羅斯2000年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世界第110位。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和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報告,俄羅斯經濟自由度2006年的世界排名為第122位。由此可見,俄羅斯經濟仍是管製程度很高的市場經濟。另外,俄羅斯經濟資源集中在大企業。據俄羅斯“專家”評級機構的評估,俄羅斯2005年資產超過100億美元的大公司有13家,其資產總額總計為5260億美元,占當年GDP總量的65%。
6.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
強調社會與經濟平衡發展,部分恢複帶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色彩的經濟社會政策。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的經濟政策重新向社會領域傾斜。普京總統在2003年國情谘文中對經濟增長、經濟改革與社會政策三者之間的關係有過一番論述,其核心思想是,在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目標相衝突時,應以經濟增長為優先考慮,“不能為了改革而改革”,但在經濟增長與社會政策相衝突時,社會需要則高於經濟增長目標。更為突出的是,2005年普京提出四大民生工程,加大了對教育、醫療、住房和農業的投入,以解決上述領域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其中對各級預算的撥款額度、使用方向及預期效果均有詳細、具體、明確的規定。這些舉措既是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對一些落後行業的發展以及拉動內需均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是帶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色彩的經濟政策。
綜合以上俄羅斯經濟製度、經濟體製及運行機製的特征以及經濟構成和政策特點,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建立強大經濟”這一目標為導向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當然,俄羅斯經濟體製的上述特點仍處在發展變化中,政府、市場與企業三者互動和影響力的強弱易位,決定著未來一個時期俄羅斯經濟發展道路的走向。
三、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展望
俄羅斯的經濟迅速擺脫危機,實現連續八年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十大經濟體,這一變化出人意料,未來走勢引人關注。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綜合性問題,對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需要有曆史縱深和宏觀視野,任何“唯資源論”、“唯製度論”、“唯領袖論”的觀點都是片麵的。僅從資源方麵來說,自然資源儲量豐富的確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是從資源匱乏國家能夠成為世界領先經濟體的角度看,本國資源儲量多寡不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從蘇聯和俄羅斯20世紀80~90年代經濟危機的角度看,豐富的資源不是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資源大國能否轉變成為經濟大國,仍取決於內外環境和國家的大政方針。
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一樣,俄羅斯經濟發展離不開特定環境。影響俄羅斯經濟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包括國際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如俄羅斯與歐美主要國家及與獨聯體國家關係的演變;對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的認識及應對策略;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程度及在一體化進程中的影響力;對國際勞動分工的態度與對策;俄羅斯主要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需求及價格走勢;非傳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能否提高;對外開放度和對吸引外資的態度及對策等。內部環境包括能否保持政局持續穩定與政策的延續性和可預見性;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範圍、程度、方式及影響;官僚主義與腐敗問題能否得到控製和解決;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能否得以保持;人口持續下降的危機能否緩解;“影子經濟”的影響及解決辦法;經濟民族主義、有組織犯罪、極端民族主義思潮能否得到有效遏製等。從政策層麵看,宏觀經濟政策、財政稅收政策、貨幣信貸政策、結構政策、產業發展政策、對外貿易政策、創新型經濟發展政策等是否與經濟狀況相適應,各項政策是否具備靈活調整的製度條件等。
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俄羅斯已站到新的曆史起點上,其發展前景越來越引人關注,能否實現經濟飛躍決定著它的未來。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理論”或許可為我們研判俄羅斯的經濟走勢提供另外一個視角。這一理論將經濟成長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群眾高額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經濟起飛階段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生產性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達到較高水平。二是起飛的強有力核心引擎是一個或幾個新的製造業部門,它們迅速增長成為主導部門。這些部門能夠通過產業間的前向和後向聯係對整個經濟產生重大的擴散效應。三是存在或出現一個能夠使現代部門增長,使起飛帶來外部經濟效果,並使增長具有連續性的政治、社會和製度體係。根據這一理論,俄羅斯經濟起飛尚不具備第二、三項條件,仍處在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但必須看到,俄羅斯經濟中同樣存在成熟階段、群眾高額消費階段以及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的特點,這是俄羅斯經濟過去幾十年跳躍式發展的結果。
跳躍,突變,興衰沉浮,“其亡也忽焉,其興也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