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很多不同看法,其原因至少有四個:第一,探究一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以對該國經濟進行長波段研究為基礎,俄羅斯獨立至今僅15年,普京執政僅8年,大規模製度變革雖已結束,但各種經濟成分的構成形式和調節經濟運行的機製尚未定型,經濟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探討必然見仁見智。第二,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指撇開經濟活動的次要因素,對一國的經濟成分的構成形式、經濟運行機製及調節方式、現實經濟活動框架和原則及經濟增長方式所作的抽象,是對國民經濟基本運行規則、增長類型以及主要經濟政策在理論上的一種設計和構造。如果從單一角度、數據或特點對一國經濟發展模式作出判斷,可能有失偏頗。第三,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發展至今,形成了諸多理論和流派,雖然對基本概念存在普遍認同,但在概念運用以及對概念基本含義的理解方麵,存在不小的差異。基本概念和分類標準差之毫厘,可能導致結論謬之千裏。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分類,根據不同標準和不同的劃分方法,就存在許多類型。比如,按經濟製度可分為資本主義模式和社會主義模式;按地域可分為美國模式、拉美模式、北歐模式、東亞模式等;“新製度學派”還將資本主義模式分為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政府導向的資本主義和談判或協商資本主義。第四,從世界範圍看,當前有代表性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和以日本為代表的國家主導下的市場經濟模式等,但上述模式是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將其套用在其他國家身上,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偏差,最終結論恐怕亦難以令人信服。針對俄羅斯經濟模式的判斷存在同樣情況,國內外經濟學界根據俄羅斯經濟的不同側麵及特點,提出了很多概念,如“幫派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邊緣化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過渡形態長期化的經濟模式”等。
“社會生活現象極其複雜,隨時都可以找到任何數量的例子或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任何一個論點。”判斷一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需將其置於時空維度中,從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國家曆史演進的角度,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揭示其經濟中的共性及特性,從而對其經濟發展模式作出判斷。當前,俄羅斯經濟因其所處的曆史階段不同以往,發展特性異於其他國家,其經濟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相比,既有共同點,也有特殊之處。本章以俄羅斯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體製特征的邏輯線索,對普京執政8年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並對其經濟發展前景進行宏觀展望。
一、當前俄羅斯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特點
對一個國家的經濟進行宏觀分析,離不開對其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關於俄羅斯經濟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國內外學術界同樣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準確客觀地認識俄羅斯經濟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助於對俄羅斯的經濟政策走向作出科學判斷。
(一)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理論依據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的分類和劃分標準;另一種是經濟學界關於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聯合國按照工業化狀況將世界各國分為工業化國家和欠工業化國家。世界銀行按人均GDP將國家分為4類,分別是低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前三者並稱為發展中國家。1996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1994年GDP人均895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從2895美元到8956美元為上中等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是公認的從發展中狀態進入發達狀態的標誌線,或者說是實現了工業化、成為工業化國家(或地區)。
西方經濟學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是將一國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個階段。但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一個複雜問題,如果按照單一指標劃分可能出現偏差,因此,一般采用多個指標對經濟發展階段進行綜合判斷,其中常用的指標是: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重;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機械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或霍夫曼係數的高低。
同時,工業化階段根據一定指標又細分為工業化初始階段、中期階段和後期階段。其中工業化初始階段的標誌是:人均GDP在200~400美元(按1965年價格計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工業化率提高快;工業內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較大份額。工業化中期的標誌和特征是: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1965年價格);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技術進步加速,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份額加大;工業化率進一步提高;工業內部結構由輕型結構向重型結構轉化;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工業化後期的主要特點和標誌是:人均GDP在1500~3600美元(1965年價格);經濟增長進入成熟階段,速度降低;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加快,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工業化率趨於穩定;工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向高加工度和技術集約化方向發展;技術進步貢獻率進一步加大。
我國學者根據西方經濟學家關於工業化分期及標準,整理了下麵這張表格。我們以此為依據,對俄羅斯經濟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作出判斷。
(二)對俄羅斯所處發展階段的判斷
1.當前俄羅斯經濟總體上處在工業化後期階段,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
主要依據是:第一,按人均GDP衡量,截至2007年底,俄羅斯的GDP總量為1.25萬億美元,人均約為8740億美元。需按價格指數進行緊縮,得出的結論是,按1994年價格,俄羅斯人均GDP在5760~10810美元區間內,處在工業化後期。第二,按照產業結構標準衡量,我們對2006年俄羅斯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進行了計算,結果是:A=5%,I=37%,S=58%,處在後工業化階段。第三,按照工業結構衡量,2006年俄羅斯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的比重為42%,屬於工業化中期水平。第四,按照人口城市化率,根據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結果,城市人口比例為73%,屬於工業化後期指標範圍內。第五,按照人口就業結構,2006年俄羅斯的農業就業人口占比為10.8%,在工業化後期範圍內。綜合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除三次產業結構指標符合後工業化條件外,俄羅斯的其他各項指標均在工業化後期範圍內,尤其是工業結構這一關鍵指標尚處在工業化中期水平。從總體上看,俄羅斯仍處在工業化的實現階段,並未進入後工業發展時期。
2.蘇聯時期工業化的特殊性以及蘇聯解體後的經濟危機決定了俄羅斯工業化道路的反複性
俄羅斯在計劃經濟時期進入了工業化實現階段,並未完成工業化,不僅如此,如果從蘇聯後期商品供應匱乏導致市場短缺的角度看,其工業化不但尚未完成,而且是失敗的。蘇聯時期的工業化有其先天不足的成分。第一,按照工業化進程的一般規律,工業內部結構變化軌跡是從輕型製造業向重化工業轉進。蘇聯時期出於對國際局勢的判斷,其工業化進程是跳躍式的,沒有經過輕型製造業大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了重化工業化階段。普通民用製造業的一般發展尚且無從談起,遑論以加工度和技術集約化為中心的製造業的發展。第二,蘇聯時期的工業化是以軍事工業為主導的,民用製造業一直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據官方資料,蘇聯軍備生產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學者和觀察家估計為25%。某些部門的情況更為嚴重,例如,機器製造業的70%都服務於軍備生產。第三,通過對俄羅斯三次產業占比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當前俄羅斯第一產業占比很低,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較高,但這不是工業化的表現,而是第一產業發展水平滯後的結果。農業始終是蘇聯和俄羅斯的“老大難”問題。2000年以來,農業產值實現連續8年穩定增長,為60年來所罕見,但即便如此,俄羅斯仍未實現農產品完全自給自足。第四,蘇聯解體後發生的經濟危機既是蘇聯時期工業化特殊性的結果,也是持續10年的“逆工業化”(製造業急劇衰落)現象的原因。俄羅斯的逆工業化有其特殊性:一方麵,由於軍工企業轉產效果不佳,導致軍工企業大量停產;另一方麵,民用製造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產品無法進入市場,導致企業停產倒閉,生產能力閑置。正如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紹欣所指出的,即使在俄羅斯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也隻有受到關稅保護的工業產業才實現了快速的增長,製造業仍處在停滯狀態。從當前的情況看,逆工業化趨勢仍然威脅著俄羅斯經濟的健康發展,突出表現在非能源原材料類產業發展不穩定,化學工業、機械設備製造和電子設備發展緩慢。此外,蘇聯解體導致原有的統一國民經濟空間瓦解,某些行業的產業鏈折斷,工業化進程被迫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