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俄羅斯的GDP規模已恢複到1990年的水平,經濟發展已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俄羅斯的經濟麵臨著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任務。從長遠發展來看,俄羅斯經濟發展既存在許多尚未開發利用的潛在優勢,也存在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和挑戰。
一、經濟發展的潛在優勢
(一)自然資源優勢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俄羅斯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無可爭議的比較優勢。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油氣資源儲備,奠定了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重要地位。俄羅斯的礦物原料的人均擁有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一比較優勢使其石油開采工業、天然氣工業、木材采伐、有色冶金工業等資源性部門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就石油儲量來看,俄羅斯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55億~157億噸,如按現有開采水平進行開采,預計可以開采34年。石油儲量的50%分布在單個儲量為3億噸的大型油田中。從地域來看,俄羅斯的石油儲量分布很不均勻,4/5的石油集中在西伯利亞、遠東及其臨近大陸架內。不同的地域決定了不同的開采成本,25%的石油開采成本平均在50~55美元/噸,37%的石油開采成本為70~75美元/噸,其餘石油開采成本為95~100美元/噸。盡管俄羅斯的大型油田遠離出口管道,但是由於俄羅斯石油開采的成本較低,所以俄羅斯石油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歐洲市場上。據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公布的數據,俄羅斯石油的開采成本隻有每桶4美元,而美國、挪威和英國石油公司的石油開采成本為每桶6~7美元。
就天然氣儲量來看,俄羅斯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47.2萬億~47.5萬億立方米,按照現有的開采水平大約可以開采75年。俄羅斯天然氣的遠景儲量為170萬億立方米,超過世界天然氣儲量的一半以上。約有70%的天然氣主要集中在24個大型氣田中,每一個氣田的儲量都在5000億立方米以上。70%以上的可探明天然氣儲量都分布在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地區,主要是在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天然氣遠景預測儲量絕大部分分布在人煙稀少的東西伯利亞地區、遠東地區、喀拉海、巴倫支海以及鄂霍茨克海的近海大陸架地區。就開采成本來看,約有1/4的天然氣開采成本約16美元/千立方米,開采成本較低;1/3的天然氣開采成本約為30美元/千立方米,開采成本居中;40%的天然氣開采成本為55美元/千立方米,開采成本較高。
為了全麵實現俄羅斯的能源潛力與優勢,從長期看,首先需要實現能源出口方向的多元化。對於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而言,未來最有前景的國外市場將是亞太地區,到2020年,俄羅斯向亞太地區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氣將是目前水平的4~5倍。據估計,為滿足亞太地區不斷增長的對天然氣的需求,需要修建三條年輸氣能力達到200億~2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管道。到2015~2020年,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將占亞太地區國家進口天然氣總量的1/3.
(二)科技優勢
俄羅斯經濟的第二個比較優勢是具有獨一無二的科技潛力。盡管經濟轉型以來俄羅斯科技部門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但俄羅斯仍是當今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就研究與開發支出的絕對數量而言,俄羅斯穩定地居於世界前15位國家之列;就科研人員的數量而言,俄羅斯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無論是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俄羅斯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
從基礎科學來看,俄羅斯仍然處於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方向有:理論物理學(包括固體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場物理學);天文物理學;核物理學;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放射化學;振動化學;理論生物學;流行病學;信息理論(包括計算程序、算術理論等);社會心理學;教育學;氣候學;語文學、結構語言學、符號學;等等。從應用科學來看,俄羅斯擁有大量的尖端科技,特別是原子能、武器工業和航空航天部門。俄羅斯原子能工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原子能電站設備生產和全套設備與服務的供應上,俄羅斯能夠提供鈾濃縮服務,能夠提供核反應堆燃料,設計原子能電站。在武器生產領域,俄羅斯能夠提供戰鬥機、運輸機、航空母艦、潛艇、導彈等尖端武器。在航空航天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就開始與國際太空市場接軌,在載人航天飛行、衛星發射、國際太空站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但是也應該看到的是,盡管俄羅斯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潛力,目前對這一潛力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效果都非常低下,科技潛力對經濟的總體貢獻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6~1/5,就科技潛力的規模來看,俄羅斯不低於世界前15位,但就科研潛力的使用效率來看,則居於第30~40位。這主要表現在俄羅斯在世界高科技產品市場上的份額大約隻有0.3%,隻相當於捷克的水平,低於芬蘭的一半;在世界技術出口市場上,幾乎見不到俄羅斯的技術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技術出口收入微乎其微。
俄羅斯科研潛力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資金投入比較分散,分散的資金不夠用來解決重點科研任務,就單個科研人員的科研經費而言,俄羅斯不僅大大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也不及大多數東歐國家;第二,無論從知識產權調節的法律標準還是科研活動的組織機製來看,俄羅斯的科研製度發展都很薄弱,這尤其表現在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科學與教育之間以及應用研究與企業的需要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上;第三,俄羅斯經濟中的創新積極性很低,企業對研發活動的需求仍然難以提高;第四,無論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還是在應用性研發領域,俄羅斯的科研管理水平都不能保證科研活動效率的提高;第五,科研人員的質量惡化,30~49歲核心科研人員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六,科研機構特別是試驗設計領域機構的物質技術基礎狀況惡化,由於資金限製和製度缺陷,使用年限超過10年以上的設備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