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無形資產攤銷方法的選擇。
無形資產的經濟壽命難以確定,而無形資產的攤銷極大地受製於其經濟壽命。按我國《企業財務通則》的規定,無形資產的價值攤銷從該資產開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年限內采用平均方式攤銷,計入管理費用。有效使用年限包括法律上的有效使用年限和經濟上的有效使用年限,如專利權,法律上規定其有效使用年限為15年,經濟上的有效使用年限則視專利權的具體效應而定。
在規定中,無形資產的有效年限是一個較大的區間,故企業可在這個區間內選擇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當無形資產價值確定以後,攤銷年限越長,每個會計期間承擔的費用就越小,企業的當期利潤上升;而縮短攤銷期限會導致每個會計期間承擔的費用增大,從而造成當期利潤下降。
與無形資產處理類似,企業的遞延資產攤銷也會使會計信息產生變動。增大遞延資產攤銷價值,會使當期費用增加,減少企業利潤;減少遞延資產攤銷價值,則會使利潤發生反方向變化。
(4)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
由於存貨的取得渠道、時間和結算方式的不同,同種規格和效用的存貨,前後取得的代價也可能不同。因此在存貨發出時,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來確定一個合適的單價,以計算生產或銷售的成本和費用,確認庫存價值,並據以核算當期損益,反映經營成果。
按製度規定,企業可在發生存貨時選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對存貨進行計價。但任何一種方法處理的結果均會與其他方法確定的發出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出現差異。
3.改變業務性質
會計為了係統、連續地反映各種經濟業務發生情況和由此而引起的各項資金變化情況,將所有業務都按其經濟性質分門別類,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個會計要素及其相應的會計科目中體現出來,並使用複式記賬等各種會計方法對其進行整理、歸納和彙總。因而,企業的經濟業務都應按業務性質開展核算和監督,做到“一個蘿卜一個坑”。
為了防止報表閱讀者了解真實信息,企業可能使用各種方法來改善指標比率,使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資本構成看起來盡量合理。其中之一是將負債轉化成所有者權益,具體做法是:首先以一定時期的高利潤吸引目前和潛在的投資者,然後再以優惠條件優先給予債權人,鼓勵債權人將債權放棄,成為企業的所有者,這樣的話,企業原來的債權人就不再向企業索回債權,企業的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結構也發生變化,負債減少,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掩蓋了企業資不抵債的真相,吸引了其他潛在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並使原有的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風險加大。
另外,企業還可通過對其他企業的投資兼並、收購等行為來改變經濟業務性質。企業進行投資,兼並或收購等業務時,既可以使用貨幣資金,也可使用其他資產。當用存貨、固定資產等完成上述業務時,企業如能以遠遠高於賬麵淨值的價值作為雙方評估價,則這部分差額會增加投出方的“資本公積”,從而增加該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明顯改善了投出方的資本結構,此時,企業的資產被轉化成所有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