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財務報表本身有哪些局限性(1 / 1)

財務報表是由會計工作者對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進行分類、加工、處理後提出的用以說明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麵文件,它反映了企業資金的投入及運用、利潤的取得、資金的籌集與分配等有關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或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

財務報表編製的目的是為企業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種有用的信息,以便幫助他們作出合理的決策。但由於財務報表自身的局限性,也會對報表閱讀者造成各種誤導。

1.貨幣反映的局限性

財務報表提供的數據都必須能用貨幣計量,其反映的信息都是能用貨幣量化的,但企業的許多重要信息很難通過貨幣簡單計量。因此,財務報表很難或根本不能涉及企業員工年齡、經驗等人力資源要素,也不包括企業市場拓展情況、生產流程組織、機器設備生產效率,企業計劃製定情況等方麵的信息。因此,報表閱讀者在閱讀報表時,難以獲取這些難以用貨幣計量的各種信息,而隻能盡可能地通過其他信息渠道來彌補財務報表自身的局限性。

2.貨幣單位的非穩定性

財務報表僅僅隻能列示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項目,但由於貨幣自身的價值會隨著時間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上下波動,所以,貨幣單位難以保持自己“標準價值單位”的質量特征,尤其是在通貨膨脹下,貨幣迅速貶值,物價持續上漲,此時,即使企業不從事任何業務,也會由於貨幣本身價值變化形成企業的損益。因而,由於財務報表是以幣值穩定假設和曆史成本原則作為基礎而編製的,如果僅僅將報表內的數據簡單加減,據以進行決策,則會導致決策者嚴重的失誤。

3.財務報表數據信息的有限性

企業的經濟活動是複雜多樣的。如果事無輕重全部堆砌在財務報表中,不僅不利於財務報表閱讀者把握重點,而且不符合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原則。因此,財務報表在反映多樣化的經濟活動時,隻能通過歸類、整理、彙總,將日常工作中數量繁多、分散的會計資料按統一的會計製度要求,規定的格式和編製方法係統地簡化成一整套完整的指標體係。正是由於必須對經濟活動進行高度概括,因而財務報表無法提供報表使用者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作為報表使用者,隻能根據企業的財務報表和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共同推測出企業的真實狀況和發展趨勢。

4.信息的時效性

財務報表的數據,是企業過去經濟活動影響的結果,是作為對企業過去經營活動的總結,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但如果用來作為企業預測未來的依據,就隻能作為動態預測的參考。而且,等報表使用者取得各種報表時,可能離報表編製日已過去多時,反映的情況可能已經今非昔比了。

5.會計分期的預估性

財務報表反映的是企業整個經營期限內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活動及其結果。在每一會計期間確定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時,經常要對相關經濟業務進行預先估計,特別是對經營成果認定,由於有關收入、費用的發生可能會跨越幾個會計期間,這種預估的成分就越多。預估成分越大,財務報表中包含的信息的不確定性也越大。例如,對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殘值的估計,對壞賬準備的預估,對長期合同的完工程度和相應成本的預估等。而且,預估的期限越長,其信息的不確定性也越大。

6.曆史成本的非有用性

在我國,企業財務報表是按照曆史成本原則編製的,從而要求企業的資產按取得成本計價,負債按發生時交易的資產或勞務的價格或約定的金額計量,而且一經入賬,就不再考慮市價的變動。曆史成本的優點是以事實為依據,便於驗證,且“有據可查”。在幣值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無疑是客觀、可靠和有用的,但當物價不斷上漲,貨幣持續貶值時,曆史成本所揭示的會計信息就難以符合現實情況,從而損失財務報表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