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貨幣中性思想的貨幣數量論考察(2)(2 / 3)

第三節新古典貨幣數量論

新古典貨幣數量論以美國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國庇古(A.c.Pigou,1877—1959)的“劍橋方程式”為代表。

一、交易方程式

歐文·費雪在1911年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了體現和闡述貨幣數量論思想的基本的交易方程式模型,即:

MV=PT

(1.3.1)

(1.3.1)式中:

M:代表貨幣流通量或貨幣供應量,包括流通中的硬幣、銀行鈔票和支票以及流通中暫時儲存的現存的現金;

v:代表每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

P:表示物價的一般水平或交易的平均價格;

T:代表商品交易總量。

方程式左邊的Mv表示一定時期交易貨幣總量,右邊的PT表示一定時期商品交易的總價值。

費雪認為,v、T兩個變量是由風俗習慣、一定的技術與製度等實際因素所決定的,與貨幣供給無關,於是在充分就業的基本假定下,貨幣量(M)便直接地、充分地、正向相關地決定一般物價水平或均衡物價水平(P)。這就是貨幣數量論的簡潔表達。費雪在這裏所強調的是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即流通手段的作用,故謂之交易方程式。作為數理學派的主要宣傳者,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在方法論上,開創了貨幣數量論在表達方式上的數學模型之先河。

費雪的貨幣數量論是從實際餘額效應的理論假定中產生解釋力的,貨幣量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聯機製就是實際餘額效應。實際餘額效應理論假定,個人持有的貨幣餘額與其購買商品的貨幣支出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人為的、而又是合意的比例關係,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正是這種合意的餘額比例關係的維持慣性,必然導致貨幣量與價格總水平之間呈現出交易方程式所表示的這種貨幣數量論關係。

關於實際貨幣餘額的決定與影響因素,費雪在實際收入與名義利率這兩個變量因素中詳細加以闡釋的隻是後者。費雪認為,借貸市場上資金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實際利率水平,以及人們在一定時點上的通貨膨脹預期共同決定著名義利率水平,當實際通貨膨脹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相等時,實際利率就等於名義利率。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名義利率的這種具體關係,就是通常所稱的“費雪效應”,這對後來的貨幣主義產生過極其重要的思想影響。

費雪的貨幣理論,未能論及貨幣供給及利率與投資、實際產出之間的關係,貨幣是中性的,交易方程式的出發點,還隻是在於以全新的表達方式表達貨幣數量論的質樸思想。就交易方程自身而言,它反映的實際上也隻是一個均衡條件,變量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表達,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恒等式;就價格理論而言,方程式並不是建立在係統考察與全麵分析價格的諸影響因素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麵,費雪的貨幣理論,雖然並不是自覺地以研究貨幣需求為著眼點的,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費雪貨幣理論中的實際餘額效應,事實上已經綻放著貨幣需求分析的思想光芒,實際餘額效應與“費雪效應”思想已經開始觸及貨幣的作用機製問題,這些都是關於貨幣思想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對於貨幣政策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導意義。

二、劍橋方程式

馬歇爾在1923年出版的《貨幣、信用與商業》一書中係統地提出現金餘額說。馬歇爾考察的貨幣數量,不是費雪所考察的流通中的貨幣總量,而是人們手中願意餘留的備用現金總額,即貨幣需求量。在《貨幣、信用與商業》一書出版之前,馬歇爾的嫡傳弟子庇古已經非常熟悉現金餘額說,1917年庇古在美國《經濟學季刊》第32期上發表《貨幣的價值》(The Value of Monev)一文,將現金餘額說以數學公式加以表達,即所謂的劍橋方程式或現金餘額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