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貨幣中性思想的貨幣數量論考察(2)(3 / 3)

M=kPy (1.3.2)

(1.3.2)式中:

v:代表實際的國民收入;

Py:表示名義收入(它通常體現在多種資產形式上,貨幣隻是其中之一);

M:代表貨幣需求量(現金餘額或名義貨幣餘額);

P:代表價格水平;

k:代表總資產中願意以貨幣形式保有的比率。

由於k的大小取決於持幣機會成本、收益預期、社會商業習慣、一定的技術與製度等因素,在短期內是穩定的;一定時期內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水平時的y也是一個已知常數。因此,名義貨幣需求就是名義收入的一個(相對)固定比率(k),而價格水平P與貨幣需求量M之間就是正比例關係。

三、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的比較

這裏,進一步比較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如果以實際國民收入(經濟中的總產出)y代替交易總量T,則交易方程式又可表示為:

MV=Py (1.3.3)

由於均衡狀態下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就有:

M/k=MV=Py (1.3.4)

可見,交易方程式中的v與劍橋方程式中的k互為倒數。因此,交易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建立在貨幣數量論基礎之上,都在於說明貨幣數量與價格水平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數量關係。

不過,二者之間也是存在一定區別的。交易方程式是從貨幣直接的、單調的、即時的交易媒介功能出發,宏觀地、動態地考察流通中的貨幣流量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劍橋方程式相對而言則是從持幣動機、資產選擇角度的貨幣需求出發,微觀地、比較靜態地考察存量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以及存量貨幣需求與名義收入或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該分析思路中的貨幣數量分析,貨幣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即時的交易工具,而是已經隱含或涉及利率等諸多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因此,在貨幣理論上,劍橋方程式已經開辟了貨幣需求理論研究的廣闊視角;現金餘額說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貨幣貯藏手段為基礎,可以稱得上是在個人資產選擇角度上關於貨幣需求的開創性分析。這些貨幣思想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對凱恩斯及貨幣主義的貨幣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影響。

四、新古典貨幣數量論簡評

新古典貨幣數量論已經脫離古典貨幣數量論的經典價值論思想。新古典貨幣數量論是以邊際效用論作為理論基礎和以價格為中心的,邊際效用價值論與均衡價格(價格的決定理論)的分析有機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是貨幣數量論的興盛時期,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信用製度的發展與貨幣職能的資本化,貨幣供求與實際經濟活動問的相關性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新古典貨幣數量論在貨幣思想內涵上,已經開始涉及貨幣需求的內生性分析以及貨幣的傳導機製問題。

第四節現代貨幣數量論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以及隨後興起的凱恩斯主義,使得新古典貨幣數量論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趨於沉寂(盡管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貨幣數量論仍然還有人信奉),代之而起的是以收入支出說為核心的凱恩斯貨幣理論。然而,1956年弗裏德曼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以該文為標誌,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在弗裏德曼等人學說思想的推動下,貨幣數量論再度複活,由於弗裏德曼是現代貨幣主義的領袖人物,因此,稱之為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是在批判、借鑒新古典貨幣數量論和凱恩斯貨幣理論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貨幣數量理論,現代貨幣數量論奠定了貨幣主義的方法論與理論基礎。現代貨幣數量論已經直接體現為貨幣需求理論,把貨幣看作一種資產,運用消費者需求與選擇理論來分析貨幣需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