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係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係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大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社交(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我們可以將“低級需要”理解為“物本”,而“高級需要”理解為“人本”,滿足於“物本”的經濟即為“實體經濟”,而滿足於“人本”的經濟則為“虛擬經濟”。
工業革命之後,科技使得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人類逐步擺脫了幾千年發展曆史過程中一直致力於解決“低級需要”的格局,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開始有能力去追求“高級需要”,這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新現象、新概念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
盡管稱之為需要“層次”理論,但是需要並不是嚴格的按層次發展的,而是權變的。這也是“新現象”容易造成人們迷惑的原因。也就是說,“物本”與“人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時難以有絕對清晰的界限劃分。
例如,服裝如果僅僅隻是為了滿足人們寒暖的需求,那麼它就是屬於“物本”的,“實體”的;而如果成為了“時裝”,它就屬於“人本”的,“虛擬”的。“股票”如果僅僅隻是股權分配的證明,那麼它是“物本”的,“實體”的;而如果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一種預期,那麼它是“人本”的,“虛擬”的。
盡管“物本”、“人本”,“虛擬”“實體”之間存在一種權變的關係,但是“人本”依存於“物本”,“虛擬”依賴於“實體”卻是一種基本的關係。當“物本”能夠足以滿足需求時,“人本”能夠得到難以估量的放大效應。如果“物本”不足以滿足需求時,“人本”則會急劇的縮水。“物本”是有界的,“人本”是無界的,當“物本”得到滿足時,會造成“人本”的乘數效應和加速效應,反之亦然,這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
研究廣義虛擬經濟對於中國一航的啟示
虛擬經濟主要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對當前的經濟現象進行一種宏觀的探討。那麼,對於企業而言,虛擬經濟意味著什麼呢?通過對一些優秀企業探索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實踐的案例的研究,可以為中國一航今後的企業實踐提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