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廣義虛擬經濟探微[1](1)(1 / 3)

邊 濤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在“走新型企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時,要“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虛擬經濟”一詞開始頻頻出現在各種學術研究刊物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虛擬經濟”予以關注。

虛擬經濟現有研究理論回顧

何謂虛擬經濟?其內涵是什麼?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普遍認可的嚴格結論。

部分學者從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入手來對虛擬經濟進行界定。馬克思提出,“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複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即隨著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信用製度的產生和發展,在收入資本化的基礎上,以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為代表的有價證券形成虛擬資本。

另外一部分學者則從生產力和技術的角度來研究虛擬經濟,它主要是指在20世紀90 年代,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信息化的發展,企業生產的商品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易而形成的經濟形式,稱之為“virtual economy”,譯之為虛擬經濟,其實質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信息傳遞,從而降低經濟交易成本,並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還有部分學者從滿足人們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差異角度,將圍繞心理需求,通過提供精神產品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定義為虛擬經濟。

2000年成立的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對於虛擬經濟的研究處於一種領先的地位。對於虛擬經濟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自己一套的理論體係。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成思危對於虛擬經濟的定義是:“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係統為主要依托的所進行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但是同時他也客觀地指出,對於虛擬經濟,國際上尚無一致的定義和係統的研究,而且由於譯名的相同,混淆了三個不同的概念,將三者均譯成虛擬經濟。一是指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有關的經濟活動(fictious economy);二是指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所進行的經濟活動( virtual economy) ,也有人稱之為數字經濟或網絡經濟;三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 visual econo.my)。為了區別這三個概念,他主張將fictitious economy譯成虛擬經濟,將virtual economy譯成網絡經濟或擬實經濟,將visual econ omy譯成可視化經濟。需要注意的是,網絡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概念是不同的,網絡經濟是指經濟的運行方式,虛擬經濟是指經濟活動的模式。

按照成思危對於虛擬經濟的定義,虛擬經濟的發展經曆了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中的閑置貨幣變成了可以產生利息的資本。第二個階段則是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即由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人們手中閑置的貨幣借入,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用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也就是虛擬資本。第三個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有價證券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例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等。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跨國進行交易,形成外彙市場。第五個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國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虛擬經濟係統具有五個主要的特點:複雜性。其主要組成包括投資者、受資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的經濟活動。介穩性。所謂介穩係統是指遠離平衡狀態,但卻能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維持相對穩定的係統。高風險性。虛擬資本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其價格變幻無常,而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種的增多使其變得更為複雜。寄生性。虛擬經濟由實體經濟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周期性。虛擬經濟係統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樂觀情緒四處洋溢、股價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及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