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經營管理特色與成功經驗(1 / 2)

1.質量是生存之本

正愷電子深知質量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讓企業在客戶心中紮根的最好籌碼。為確保產品質量,正愷電子做了多方麵的努力和嚐試:一是強化質量管理。公司采取“滲透式”的質量管理模式,即從產品設計、加工製作一直到產業化的全過程都以質量為標尺,讓質量與產品生產的每一道工藝緊密相連。二是強化技術標準。公司嚴格參照國際電工標準、美軍標準和國家軍用標準進行設計、製造和檢驗。三是加大基礎技術的研究力度,從技術上保障質量的穩定性。四是擴建廠房、更新關鍵設備,提高產品加工的精度與速度。2005年以來,正愷電子在原有生產設施基礎上,為加大產業化效能,籌集了1000萬元資金新建廠房4000平方米,成立了微波工程測試中心,從設備上保障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2.創新是發展之魂

正愷電子作為一家給通訊產品生產配套電子元件的企業,主要采用的是跟隨創新戰略。跟隨創新戰略又可分為創新防禦型技術戰略、創新改進型技術戰略與市場拓展型技術戰略。其中,創新防禦型技術戰略主要指企業集中於有限的市場領域,重視維持在現有的產品市場的領先地位。采用這種技術戰略的企業,在研究開發資源的投入強度、現有的技術體係方麵具有較強的實力,目的是為了維持其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這樣,在技術市場的時機上就采取了快速跟進的形式。而市場拓展型技術戰略主要是指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來占領領先創新者尚未覆蓋、無力覆蓋的細分市場,抓住市場縫隙。這樣的技術創新是有選擇性的,通過抓住關鍵技術來獲得局部細分市場上的領先。

正愷電子所采用的正是創新防禦型與市場拓展型戰略相結合的技術戰略。正愷電子主要產品已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建立起穩定的營銷網絡和客戶群,並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擁有一支占職工總數的40.6%專業技術人員隊伍。這些都使正愷電子具備了走創新防禦型技術戰略的條件。另外,正愷電子在保持主打產品領先地位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市場領域,敏銳地尋找市場縫隙,選擇市場拓展型技術戰略來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在此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其一,優化科研機製,整合研發功能。公司采取“以內為主、內外結合”的方針,成功實現了產學研結合。公司將原來的技術部門分設為技術一部和技術二部。一部主要負責日常維護,二部專門負責研發。公司在以本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的基礎上,專門聘請了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的微波器件專家學者,成立了“正愷電子科技研發中心”。組織的優化有效地集中了技術力量,增強了技術研發的效率。2004~2005年,公司累計投入800萬元,與南京54所和東南大學微波實驗室等單位聯合開發同軸電纜等產品,現均已完成產品測試,處於小批量生產階段,並獲得3項實用新型專利。2006年,正愷電子與江蘇大學聯合研發的鎮江市科技攻關項目已處於產品試生產準備階段,該產品的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2008年達到年產量4000台,實現銷售收入1920萬元。2007年,公司著眼於第三代移動通信發展趨勢和麵向3 G的無線局域網多網綜合建設的技術需要,已投資1000萬元與江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工程學院超寬帶技術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一支微波器件研發小組,進軍3G和無線局域網的新型多頻合路器。該產品的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預計在2009年6月投產,年產將達6000台,可實現銷售收入2880萬元。

其二,挖掘人力資源,強化研發能力。正愷電子深刻認識到科技人才是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企業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2002年以來,特別是2004年公司加入國家火炬計劃以後,公司加大研發投入,深入人才市場、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微波通訊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目前公司形成了一支科技實力雄厚的研發隊伍,公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方式,加大了對員工的培訓力度。對專業技術人員實施老、中、青有機結合,定期輪訓,增強了人才儲備、知識儲備和技術儲備的能力。對公司的非技術人員采取定崗培訓、師徒帶教、課題作業、技能比賽等多種培訓形式,使操作工人能在短時間內勝任本職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產品合格率,保障了產品質量,提高了同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其三,立足主導產品創新,提升經營效益。正愷電子生產的整機內外電纜組件、無源微波器件以及各種型號的定向耦合器等產品是國內無線移動通信產業的重要配套元件,具有市場需求量大、科技含量高、技術領先、質量要求精密以及環保等特點。正愷電子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把握產品特點,堅持自主創新,加快傳統技術改造步伐,製定實施了五年科研規劃,在無源微波器件等新技術領域有了突破性進展,實現了生產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2005年,公司自籌資金700萬元,貸款150萬元,自主研發了兩項主打產品,相對於同類產品而言新產品更係統更科學,具有良好的接觸和導電性能、防水和抗腐蝕的性能和非常理想的抗幹擾效果。該產品能與國際電子產品相匹配,替代了進口產品,彌補了國內通信元器件的空白。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643.5萬元,2007年突破1600萬元,為企業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