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產業革命推動著產業組織形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和演化。在江蘇經濟發展中,重點應發展傳統的、規模化的生產組織形式,以適應工業化的需要,同時,也要根據科技創新的具體情況,建立多樣化的企業組織形式。
2.江蘇產業組織的特征
規模經濟是產業組織成長和創新的基礎之一,產業關聯程度不斷提高推動產業組織向大型企業集團發展,大型企業集團又加速規模經濟的形成。江蘇產業組織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蘇南、蘇北產業組織創新差異方麵。
(1)在農村經濟中,第一產業的產業組織創新乏力,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強。江蘇經濟中的第一產業經濟主要集中於蘇北,其在江蘇省域經濟中的比重大,發展緩慢,但產業組織也發生著較大變化。據調查,徐州市農村產業組織類型多樣,2006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663個,其中專業協會1385個,專業合作社278個,具有法人資格的776個,有產品品牌的267個,有製度章程的1193個,帶動農戶54.31萬戶。從行業劃分來看,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就組建方式來看,有龍頭企業帶動型、能人大戶型、“支部+協會”型、部門依托型和農民自發型等組織形式。從合作內容看,既有單一、單項的,也有多項、綜合的,總體上已從單純的生產環節擴大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所有環節。就單個合作經濟組織來看,分別以科技與信息服務、農產品運銷服務、生產資料供應、生產環節服務為主的,也有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領域已從個別產品擴大到種植養殖、加工、資源開發、水利建設、農機服務等多個方麵。
合作程度日益緊密,覆蓋範圍更加廣泛。通過勞動力、資金、土地等多方麵的聯合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的合作關係已從開始的比較鬆散逐步走向比較緊密,初步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其中出資入股型的278個,資產、技術入股型的121個,專業聯合的96個。在地域範圍上,不僅有一村、一鎮範圍內組建的,也有跨村鎮、跨縣(市)區組建的,如銅山縣三堡鎮徐村康華食用菌營銷協會,其服務範圍覆蓋到周邊近20個行政村3000餘戶;邳州宿羊山大蒜協會,其會員覆蓋到銅山、賈汪等縣(區)的蒜農。農村產業組織區域特色也十分明顯。經過多年的培育,徐州市初步形成了蔬菜、林果、優質糧油、奶業、山羊等十二大優勢主導產業,每個縣(市)都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基地規模較大的優勢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集中在蔬菜、花卉、食用菌、畜禽、水產等優勢產業上,湧現出豐縣果品營銷協會、沛縣朱寨鎮耿孟莊村肉鴨養殖協會、邳州市宿羊山鎮大蒜營銷協會、銅山縣奶業協會和三堡鎮徐村康華食用菌營銷協會等一批與本地主導產業相配套、特色明顯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產業組織運行逐步規範。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建章立製方麵正逐步走向規範。徐州市一半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製訂了章程,建立了會(社)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越來越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章程運行,遵循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製原則,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方式,組織和成員的權利、義務明確,利益分配日趨合理,運作逐步規範。但是,蘇北農村第一產業的龍頭企業數量少,帶動力弱。蘇北農村第一產業的龍頭企業是具有影響力、號召力和一定的示範、引導作用的農村“大型企業”,因而龍頭企業的較慢發展影響著蘇北農村第一產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