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人口素質構成中,高中及其以上人員比例僅為15%左右,而蘇南這一指標為28%,差距較大。所以,蘇北處於人力資源比較豐富、人力資本相對稀缺的狀況。低素質的勞動力資源投入的增加非但不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反而將成為製約因素,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效率降低。
(3)蘇北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估算。從理論上來說,勞動力投入與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一種最優組合狀態,能使勞動力邊際產出實現最大化。從現實性上來說,如何相對比較準確的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進行估算,是發展蘇北經濟的基本情況摸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蘇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關於農村剩餘勞動力估算問題上,多數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估算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課題組利用生產函數,分析勞動力與耕地兩個生產要素入手。
這種計算方法考慮以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為基準分析農業勞動力需求量,具有數據易得,方法簡單的特點,我們也采用這一計算方法。利用蘇北各縣、市2006年相關數據,對各縣、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進行大致估算,從而為蘇北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的製定提供依據。
從上麵分析可以估算出:2006年蘇北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規模達到485.82萬人,剩餘勞動力規模大致為175.17萬人。當然,這是以現今社會勞動生產力水平為基準進行估算的,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工業化進程加快,勞動生產力水平會有所變化。就目前勞動生產力水平來看,剩餘勞動力比例大致為36%左右。大量的勞動資源集中於相對稀缺的土地資源上,分散、傳統、小規模的耕作模式,必然使得農村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進而製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蘇北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問題,成為較長時期製約蘇北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也是不斷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成為蘇北經濟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3.加強蘇北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蘇北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分流主要依賴於緊鄰長三角的相對區位優勢,主要向長三角經濟區進行勞務輸出,並引導農民有序流動。問題是,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蘇北勞動力素質與流入區人力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成為製約蘇北農民向長三角經濟區轉移的主要障礙。因此,實現蘇北豐富的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更好地推動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1)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人力資源開發是蘇北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為了實施好人力資源素質提高工程,除了重視後期培訓外,前期的九年義務教育更顯重要。隻有不斷提高蘇北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才能不斷提高農村新增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才能基本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下這一問題,從而為蘇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提高蘇北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的關鍵是實現江蘇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一是保證師資來源,可嚐試實行優秀教師援助(輪換)蘇北農村教育辦法,從製度上解決蘇北農村優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二是穩定蘇北農村師資隊伍,實行蘇北農村教育津貼辦法,從收入待遇上保證蘇北農村師資穩定。
(2)選擇適宜的培訓平台。蘇北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現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新增農村勞動力(主要指未接受初、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的再教育問題。這裏主要分析未接受過初、高等教育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資源開發。根據蘇北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宜提倡在蘇北新辦教育機構專門進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而應充分利用江蘇現有教育資源,以現有省、市、縣所屬的教育機構為進行蘇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平台,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投入,對蘇北來說這是比較現實的選擇。江蘇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實施蘇北人力資源開發提供強有力的平台保障。蘇北人力資源開發應以培訓為主要形式。培訓形式宜靈活多樣,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進行差別化培訓。這種差別化培訓包括培訓項目的設置、培訓機構的選擇,並充分尊重農民自主性的學習積極性。蘇北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還依賴於蘇北高等、中等教育的發展。要創建蘇北高等、中等教育服務於蘇北農村發展的專業設置、科研、學生實習與就業的內在機製。要在高等、中等專業學校設置蘇北農村培訓學院(校),招收蘇北農村高等、中等學校錄取線下考生進行職業培訓,以實現蘇北農村每年新增勞動者高等、中等職業教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