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複蘇之路——創造性破壞(3)(1 / 3)

信用危機對經濟的打擊是嚴重的。首先,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致命的打擊。一方麵,它摧毀了投資者對政府宏觀監控的信念。麥道夫騙的都是世界上頂級的人、頂級的機構,包括彙豐銀行、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那麼華爾街誰還能相信誰?

另一方麵,它也摧毀了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信任。公司管理人員利用漏洞,將股東所委托他管理的公司,變成了為其自身牟利的工具,顯然這是道德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信用危機已經成為危及資本主義經濟的一顆毒瘤。它嚴重侵蝕經濟肌體,使經濟大廈基石動搖。克魯格曼指出:“也許數年之後,人們會說是安然公司而不是‘9“11’事件成了美國社會的巨大轉折點。”

信用危機顯然沒有因為安然和世通的破產而終結,事實上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和目前仍在不斷發酵的歐美債務危機,亦可歸結為一係列個人、企業、行業、國家信用危機的集中爆發。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量的個人投資者開始賴賬,他們拒絕再為他們所購買的房子負責,這是信用喪失的表現。而麥道夫騙局的暴露,亦是信用危機的顯現,是信用泛濫的必然結果。那麼是什麼促成了信用的泛濫呢?

穆勒認為關鍵在於泡沫。他在令其名揚於世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一書中這樣寫道:“當泡沫形成後,信用便急劇擴張。患有這種傳染病的人不僅比平時更自由地使用信用,而且他們實際上也具有更多的信用,因為他們似乎在賺得巨大的收益。也由於當時流行的一種輕率的愛冒險的情緒,使人們願意比其他時候更多地提供和取得信用,甚至向沒有資格取得信用的人提供信用。”

從這點可見,信用危機的根源在於信用的泛濫,而信用的泛濫又歸根於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根源呢?無疑還在於我們的貨幣政策。貨幣之所以泛濫,其根源又在於我們的福利製度,和戰爭所製造出來的巨額債務。問題又一次回到了原點。

歐美債務一直陷在借新還舊的窠臼裏。以美國為例,其數十年主導世界政治經濟,國強民富,國民享受著優越的生活,其債務償還能力本不成問題,但政客們的民粹主義令各界政府都舍棄了財政解決之道,而依賴於貨幣政策,也就是通過財政部發債、中央銀行印鈔、本幣貶值、通貨膨脹等做法擺脫債務困境。但這一種做法,無疑隻會進一步惡化我們本已非常嚴重惡化的信用了。如果任由其發展,整個世界經濟都將因為信用的喪失而全麵崩潰。

回歸平衡預算

顯然要想世界經濟可持續地發展,恢複信用至關重要。如前所論,我們當前問題的關鍵在於債務,而債務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性原因卻在於赤字預算。

政府的財政措施包括支出和收入兩個層麵,政府支出包括國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設、償付公債利息等項目,收入方麵則主要是來源於各種稅收及公營事業盈餘繳庫兩大項。當收支相等時,就是預算平衡。從這裏我們可看出,平衡預算就是謹慎理財,就是量入為出。在凱恩斯主義誕生以前,它一直被世界各國視為圭臬。

也正是因此,凱恩斯推銷他的赤字預算時,遇到了莫大的阻力,經濟學家不接受,政客也不理解。當時,羅斯福開足火力大肆抨擊胡佛的財政赤字,並承諾一旦當選,會使預算案歸於平衡。1935年,凱恩斯在白宮拜訪羅斯福,力促他放棄平衡預算,加強介入經濟的力度,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但羅斯福不為所動,並對其商業部長說凱恩斯是數學家,而非政治經濟學家。但最後的情況卻是——羅斯福雖然表麵不承認凱恩斯的預算方案,但實際上卻偷偷地采納了,其表現就是赤字預算。從此,赤字預算跟隨凱恩斯主義站上了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