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複蘇之路——創造性破壞(3)(2 / 3)

赤字預算,是指財政年度內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預算模式。在會計製度上一般習慣於將虧損用紅筆記錄,故而得此一名。在這一政策製度下,政府在製定國家預算時,會經常有意將當年預算支出安排得大於當年預算收入。至於不足的部分,則主要依靠發行國債、向銀行透支,以及通過貨幣融資等方式來應對。

凱恩斯們認為,財政收支平衡不是國家理財的原則,負債多寡也不是衡量一國財政穩定的尺度。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陷入了長期蕭條和危機,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國家為了促進充分就業和消除危機,應該積極進行經濟幹預,采用擴大國家預算支出的方式,建設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投資,增加軍事訂貨,支付出口補貼等。國家在施行這些政策時雖然會出現赤字,但可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增加就業,從而增加國民收入,以此來緩解或消除經濟危機。

需要說明的是,在凱恩斯之前,赤字在各國事實上也一直存在。但政府不敢像今天這樣大言不慚。在當時,赤字還是有點偷偷摸摸的意思。一出現赤字,政府就像犯了錯的孩子,因為在當時看來,這是不善於理財的結果。而凱恩斯的成就是,讓赤字和赤字預算正當化。過去偷偷摸摸的,現在卻成了堂而皇之的了。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他們的理論所造成的麻煩是如此之大。首先,赤字預算的財政政策雖然能夠刺激投資,擴大生產能力,但這一政策是用更多的生產過剩的辦法來暫時減輕當前的生產過剩。長期擴張積累的後果,必然會導致更猛烈的經濟危機的爆發。

其次,財政赤字必然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引發財政危機。政府采取赤字預算的前提是必須有足夠多的人肯借錢給它,那麼既然是借的錢,償還是遲早的事情。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國家本身的收入有限時,償付危機就會出現。如果赤字額度不大,僅是財政上的入不敷出,也許政府加點稅,就能應付過去;但如果赤字額度巨大,那就隻能是嚴重的財政危機和政府信用危機,就像今天歐美國家所發生的那樣,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都因此而遭受嚴重損害。

一旦債務危機到了如此地步,國家不想破產,就隻有一條路,那就是讓中央銀行為自己的債務進行貨幣融資,也就是美聯儲的量化寬鬆。但這樣,赤字政策又孕育出了通貨膨脹這個怪胎。事實上,我們今天所遇到的種種情況莫不如此:赤字預算→政府無限擴大債務規模,以此迎合選民→大量印刷鈔票→通貨膨脹,大量錯誤投資→利率上升,錯誤投資將被清算,失業率上升→政府為求穩定,承接錯誤的投資→更大的赤字出現……

我們必須從技術上切斷新債務的形成機製,徹底拋棄當前所慣用的,以透支為樂的赤字預算,回歸量入為出的平衡預算。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債務與通貨膨脹本身存在因果關係,或者說二者間事實上是互為因果的——債務促使通貨膨脹發生,而通貨膨脹又將進一步惡化債務。也正是因為如此,要想杜絕債務的形成,貨幣發行的受控也將構成另一個重要的製度保障。

貨幣體係重歸自由銀行時代

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Voicker)在1990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央銀行被看作和用作政府融資的一種手段”。對於沃爾克的話,我想應該做一些糾正:中央銀行不是被看作和用作政府融資的一種手段,而是,事實上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