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這輪的繁榮,查爾斯“A.戴斯(CharlesAmosDice)在《股市新高》(NewLevelsintheStockMarket)一書裏,試圖這樣來解釋: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新世界,批量生產的技術、大型研究部門、電氣時代的開始,南方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以及農業的機械化,構成了我們現在的工業的新世界;分期付款的擴展、連鎖店的壯大、刺激消費的廣告和新的市場研究方法,構成了我們現在分配的新世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經濟時代的感覺又一次彌漫。《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U.S.NewsandworldReport)在1955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說:人們信心高漲,對未來無憂無慮。而這一波繁榮與電視的普及有莫大淵源。1948年隻有3%的家庭擁有電視,1955年達到76%,電視是一種能夠激發幾乎所有人想象力的生動的技術創新產品,它證明了技術進步的存在不容忽視。而同時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項工程由1956年開始建設,大大地改變了美國經濟,它使人們開始離開大中心城市,將郊區作為活動的中心。也因為它,企業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生產率。它的出現使得零售商在地理上擴大了銷售覆蓋率,也同時加劇了零售商之間的競爭,帶動了上遊的工業。
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經曆著全球化的發展、高新技術(計算機)產業的繁榮。邁克爾“曼德爾(MichaelMandel)在他的《新經濟的勝利》一文裏,把這種繁榮歸因於“全球化的發展、高新技術(計算機)產業的繁榮”。我們可以將這一周期做如下劃分:第一中波是以IBM在1961年開始的,耗資達50億美元的360戰略為發端的硬件革命;第二中波是以微軟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崛起為發端的計算機大周期的軟件革命;第三中波則是由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端的互聯網應用革命。
從上麵的簡述中我們不難發現,經濟的每次周期性波動都與創新有莫大關係。這也正是創造性破壞理論的關鍵所在:創新的停滯意味著可預期的蕭條。當然,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陳述為:每一次的蕭條都包含著一次創新的可能。這種可能是建立在對競爭的保護、對“創造性破壞”的保護這一基礎之上的。一百多年來,汽車產業一直是美國的支柱產業。在大眾的心目中,福特和通用簡直就是美國工業化的化身。可如果當初美國致力於保護傳統的馬車業,今天也不會發展起稱霸半個世紀的汽車產業。
以錯誤認識為根基的必然是錯誤的應對。就2008年的危機,對於那些弱不禁風、高杠杆投資的企業和房地產投資客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接受一次危機的洗禮,讓那些近年來不計後果的投資付出代價。但事實卻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以防止危機擴大為由,采取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即對這些錯誤的投資予以強力幹預和拯救。這一措施,隻會讓這些企業和投資者成為依賴政府無休止援助的“僵屍”,譬如,美國汽車產業的代表克萊斯勒公司。
美國離不開克萊斯勒公司嗎?不,恰恰相反。熊彼特在他的另一本書《經濟周期》裏曾指出,轉變傳統生產方式是極度困難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那些在生產方式轉變中喪失利益的人們會奮力保護自己的文化和地位。正是這些缺乏創新但仍奮力保護自己地位的公司,占用了稀缺的資本和人才,才使得那些本可以發展的企業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