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政府必須予以幹預,這樣的理論讓霍布森吃盡了苦頭,但同樣的觀點卻讓瓦蒂爾“卡欽斯和威廉“福斯特這兩個美國人,獲得了好名聲。社會對學術、思想的包容差異,或許正是美國與英國國際地位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然,霍布森的失敗也可以將其歸結為生不逢時,他的學術觀點提得太早了。事實上他的需求不足和國家幹預,在30年後被凱恩斯全盤接受,並予以係統化。凱恩斯主義得到了學術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重視,並且成為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
亦無可否認,霍布森的福利主義為歐洲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種穩定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那就是高福利支出所帶來的龐大的債務。
另外,常常被人們所忽視的是,福利主義對社會和經濟還有另一項嚴重的傷害:
44歲的法國男子提爾裏,開一輛黑色阿爾法“羅米歐豪華跑車,住在可以俯瞰網球場的上流社區公寓中。然而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提爾裏竟是一名“超級懶蟲”——在他18歲後的整個26年的成年生活中,隻工作了31個月,其餘的日子他一直靠政府救濟生活!事實上,在法國大約有著2200萬人像提爾裏一樣,無須工作仍可體麵生活。
這樣的例子不僅在法國存在,在歐洲存在,在整個歐美發達經濟體都普遍存在。要想走出當前世界經濟的困境,整個世界,特別是歐美有必要重新檢視福利主義,我們必須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為了穩定,犧牲可持續性發展,隻會為未來醞釀出更大的不穩定。
從現實的角度看,目前對高福利所能夠做的就是,首先要徹底地端掉不生產隻享樂的體製病灶,激勵工作的積極性,以此來提高社會生產率,促進社會的發展,為未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對諸如養老金等項目予以適當壓縮,從過度福利重新向基本保障回歸,以此來減少債務;迫使人們不對未來做不切合實際的預期,積極儲蓄。如此一增一減,或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將高福利所帶來的債務問題成功化解。未來的日子可能比以往要辛苦,但這卻是對以前揮霍的補償。
恢複信用
信用指的就是社會成員之間普遍擁有的信任。信用顯然是建立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展示信任中的利益交流,顯示自己是可信的,對信任的接受與互換,都在致力於強化和普及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證明既是機會也是約束(至少在長期的關係中)。因此,社會控製的要素是從信用關係之中建立的。
信用同社會秩序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社會秩序的建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的秩序,都建立在信用這一基礎之上。我之所以敢買你的商品,是基於我對你的信任,而你之所以敢收我交付的貨幣,則是基於你對這個國家的信任。這種彼此間的信任如果消失,我對你出售商品的質量、數量及價格極端不信任,同時你也對我持有的貨幣不再信任,那麼可以想見,整個商業活動將會受到致命的打擊,社會也將無法進行正常的運轉。
但不幸的是,世界正邁步在這條肮髒的大道上。
美國市場一直被投資者看作“安全的港灣”,美國經濟被稱為標準的信用經濟,以其透明度和穩定性受到讚譽。但安然、世通、麥道夫等全球一流大公司的財務欺詐醜聞一批接一批地曝光,美國的信用桂冠落地,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此大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