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複蘇之路——創造性破壞(2)(2 / 3)

那麼,美國離得開汽車業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無須直接回應,隻需反問,當年美國離得開馬車業、離得開電氣業嗎?既然當年離得開馬車業、離得開電氣業,那為什麼今天就離不開汽車業呢?

改變社會結構的經濟創新,是一個漫長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過程漫長而痛苦,就無限期地維持舊有產品與服務,無限期地維護舊有的市場和舊有的價值。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是徒勞,就像日本,結果隻能是將自己陷入長達20年的困境之中。

掃清製約因素

生產力的下降,才是當前經濟問題的首要源頭。但我們不能就此而忽視了其他幾項影響要素,譬如過度負債消費、過度福利、過度衍生金融等,它們與生產力的發展之間往往互為因果。要想為當前的經濟尋找一個根本的解決之道,提高生產力的創造性破壞固然是關鍵,但為其掃清那些製約其發展的因素,如過度福利、過度負債也是必不可少的。

縮減福利支出

現代福利製度,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結果。追根溯源,讓我們從認識現代福利製度之父霍布森開始。霍布森(JohnAtkinsonHobson)是英國政治思想家、經濟學家,1858年7月6日生於英格蘭一個富有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積極投身於英國社會改良運動。

對於經濟的波動,霍布森認為是需求不足的緣故。他認為,出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擔心,人們總會把收入的一部分儲蓄起來,而後才投資到新的產能上去。工薪族的儲蓄並不多,但資本家富裕,這自然就會導致投資過量。

基於這種認識,他主張動用國家力量,實施強有力的幹預。強化國家作用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緩和社會的不平等,更多地提供社會福利。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個人應當服從統一體的規劃,服從國家對社會生活的幹預。社會政治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問題。為了消除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進行一係列社會改革,社會福利問題是改革的中心點。國家要發揮積極作用,製定全麵的福利政策,興辦多種福利事業,實行失業救濟、免費醫療、老年撫恤和業餘教育,改變不合理的財富占有和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他在1889年出版的《產業生理學》(ThePhysiologyofIndustry)一書中首次解釋了“需求不足”這一觀點,一直到1910年,他仍然在其他一些著作中對此進行詳細說明。他還提出了激進的解決方法:對公司課征重稅,或者進行國有化,用這些收益來提高需求。

霍布森主張實行“有限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自由的社會主義”,這種自由社會主義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趨同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二者的中間道路。他的這一思想是今天澳大利亞工黨陸克文們所提的“第三條道路”的重要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霍布森的社會改良主張促進了西方“福利國家”政策的製定。

但他在世時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這些“激進”的觀點,讓他在商業界與學術界背上了接近於馬克思主義者這樣一個“壞”名聲。就在他的書出版後不久,當局就以他有激進革命者傾向解除了他的教職,而堅持亞當“斯密主義的雜誌《經濟學家》(TheEconomist)亦把他當成馬克思主義者的同路人來看待。這位可憐的先生再也沒有獲得任何學術性的職位。而同時他又刻意與馬克思主義分子保持距離,如此一來,他落得左右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