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僅帶來新的產品與服務,開創新的市場,產生新的價值,同時也在取代舊有的產品與服務,占領舊有市場,毀滅掉舊有的價值。這種優勝劣汰、新陳代謝式的替代,使市場經濟始終處於動態過程,令市場充滿了創造力,並刺激收入迅速增長。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造性破壞則是創新的內涵和結果。
辜朝明的餿主意
對於當前這種產能嚴重過剩、資產負債表嚴重衰退的困局,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想,辜朝明給出的解決方案一定是積極的財政刺激政策。
辜朝明認為,日本之所以會出現經濟衰退,其根源就在於“日本的私營企業認為,他們有著‘理所當然’的責任去償還那些積欠的債務”。在他看來,正是私營企業的這一舉措,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合成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進而令整個日本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之中。
這裏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叫“合成謬誤”。合成謬誤是薩繆爾森(Samuelson)最早提出來的。在由他與諾德豪斯共同編著的《經濟學》一書裏,他是這樣寫的:“某一原因對個體來說是正確的,而據此認為對整體來說也是對的,這就是合成推理的謬誤。”“合成謬誤”這一觀點在經濟學界流傳甚廣,人們十分肯定地認為,微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並不總是對的。
也就是說,包括企業在內的私人部門為修複其資產負債表,而做的“去杠杆化”的努力,就其自身這一微觀個體而言,其合理性毋庸置疑。但這一無可指責的正當行為,在宏觀上卻導致了災難性後果的出現——日本經濟全麵萎縮,甚至可能像1929年的美國那樣,發生嚴重的大蕭條。
“美國大蕭條期間,在資產價格暴跌摧毀了與1929年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相當的國民財富之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46%。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卻並沒有出現。”是什麼讓這種可怕的後果在日本能夠得以避免的呢?在辜朝明看來,正是因為日本政府采取了與私營企業完全相反的行動。日本政府通過“理所當然”地實施財政刺激政策,令日本在遭遇經濟危機時,成功地阻止了國民生活水準災難性的下降,並最終阻止了像美國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經濟末日的到來。辜朝明對這種政策大加讚美,在其著作中,他飽含深情地寫道:“日本的財政刺激政策,可以被稱為人類曆史上最成功的經濟政策之一。”
既然在他看來,這一政策是如此成功,那麼,他給當前的經濟困境開出一個積極的財政刺激的方子,我想一定不會意外。
針對2008年的危機,克魯格曼曾提出“以財政刺激為主的處理當時的金融風暴”的建議,被張五常教授批評為是“行不通的”。同樣,我們亦可說辜朝明的建議就是個“餿主意”。對於政府的收支態度,我讚同張五常教授的觀點,不管宏觀層麵還是微觀層麵,一個原則是很重要的:“花錢要有所值,不值得花就不要花。多花不值得花的錢,早晚會闖禍。那些對政府究竟可以花多少、把財政赤字推向後代可以推多少的分析,在理論上或許可行,但絕不值得推廣。國債這回事,不是推到後代那麼簡單。”
一次次的財政刺激,一次次地把責任推給後代,其結果必然是債務泡沫加速膨脹。2006年,全球國家債務總量不過7萬億美元,到2016年這一數額將會達到罕見的28萬億美元,甚至更高!當年導致雷曼兄弟破產的債務總額不過700億美元,如今將世界經濟攪得一團糟的希臘債務危機債務總額亦不過接近4000億美元,它們的債務量相比於28萬億美元的債務總量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但縱是如此之小的額度,就已令世界經濟為之寒風蕭蕭,那麼,28萬億美元的債務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怎樣的震撼和破壞呢?
更為致命的是,世界各國有意無意地踐行辜朝明和克魯格曼的餿主意,導致我們的債務,特別是政府的公共債務加速度地膨脹。我們來看一個數字:在我寫作本章的時候,美國的公共債務已經高達到15,944,869,685,932美元,而其突破15萬億美元這一整數關口的時間是2011年11月16日。短短一年的時間,新增債務額就高達1萬億美元。可見,世界債務泡沫正在錯誤的應對中加速度積累。既然是泡沫,就一定會破滅,對於這種必然,沒有僥幸可言。
戰爭
有人可能會對上述說法提不同意見,因為在辜朝明的著作中,他還提及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另一個案例,那就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在這場危機中,正是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采取了積極的財政刺激政策,才將美國從大蕭條的深淵裏解救出來,從而拯救了整個世界。這一成果無不向人們昭告著,政府采取的財政刺激是有效的。
但是,那是一場莫大的誤會,或者說是一場彌天大謊。羅斯福新政將美國經濟害得幾乎破產,為了應對經濟的崩潰,政府大量投資,這又加劇了原本已經惡化的供需結構,使得產能嚴重過剩。讀過與羅斯福相關的傳記我們就知道,那場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是在1937-1938年間。羅斯福總統不得不承認,1938年的美國“消費者購買力薄弱得令美國經濟因消費者需求不足陷入困境”!作為重要佐證的是,美國總統前經濟顧問理事會主席克裏斯蒂娜“羅姆(ChristinaRomer)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1937年至1938年間,第二次嚴重的經濟衰退阻礙了經濟的增長,失業率複飆升到19%。下圖是羅姆博士給出的1930-1940年間美國的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