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複蘇之路——創造性破壞(1)(3 / 3)

什麼是創造性破壞呢?對此,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在其專著《經濟學》一書中所做的論述非常有意思:“在過去一個世紀改變了世界麵貌的所有發明中,也許沒有一種發明能像汽車那樣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它改變了人們如何以及在何處工作、生活和娛樂。但是與其他重大的創新一樣,它在為某些人帶來新機會的同時,卻給其他人帶來了災難。一些職業——比如馬車生產者——不得不轉產(成為汽車車身的生產者)或停業。但是那些從新產業中獲得好處的人之所得遠遠超過受到損害的人之損失。”

通俗來說,一個企業如果堅持生產消費者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在一個人人都使用汽車的大時代,卻還在拚命擴大產能,堅持生產馬車,那麼命運是可以想見了——它必然會破產,它所占用的資本和人力資源會被其他更具眼光的企業家所用。就微觀個體而言,破產對破產者是悲劇;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對整個社會卻是福音,因為破產使得資源流到了善用者和創造者手中,使有限的資源得到了最優的配置。對這種既創造又毀滅、其創造所產生的社會公共收益遠遠大於毀滅的損失的現象,如汽車取代馬車,熊彼特將其稱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

在熊彼特看來,市場經濟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種創造性破壞。而它也正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事實。這種結構的創造和破壞,主要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依靠創新的價值競爭實現的,它不僅帶來新的產品與服務,開創新的市場,產生新的價值,同時也在取代舊有的產品與服務,占領舊有市場和毀滅掉舊有的價值。正是這種優勝劣汰、新陳代謝式的替代,使市場經濟始終處於動態過程,令市場充滿了創造力,並以此刺激收入迅速增長。創新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造性破壞則是創新的內涵和結果。

創新是指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說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出現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當新組合出現時,老的生產要素組合仍然在市場上存在,新老組合的共存必然給新組合的創新者提供獲利條件。也就是說,每一次大規模的創新,都意味著舊的技術和生產體係被淘汰,新的技術與生產體係被建立。

可一旦新組合的技術廣泛擴散,並被大多數企業獲得,也就是說新組合不再是新組合時,這一創新的最後階段——停滯階段也就臨近了。在停滯階段,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很難刺激出大規模的有效投資——注意,是有效投資,而不是我們當前所做的錯誤投資,如明知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還上馬湛江鋼鐵項目——從而衰退難免,蕭條發生,直到舊的結構中,再次革命性地創造出新的結構,實現新的組合。

這種新舊結構的交戰,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曆史上的每一次繁榮和蕭條,都是以重大的創新和它的停滯為標誌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大抵可以將曆史上的繁榮劃分為四個長周期:

第一個長周期從18世紀2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是“產業革命時期”;

第二個長周期從19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是“蒸汽和鋼鐵時期”;

第三個長周期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是“電氣、化學和汽車時期”;

第四個長周期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是“計算機及其衍生的互聯網時期”。

第一、二波長周期,無疑是打破封建時代固有的小農生產模式、社會分工和規模化生產的結果。它們離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點遠,我們單就第三、四波長周期中的波動即中周期進行分析。

從美國的經濟史我們可見到,從1901年開始到今天,美國共經曆了4個繁榮波動,這包括:

20世紀初,托拉斯主義興起。《紐約時報》發表社論稱,新經濟到來了,這是“利益共同體”的時代,人們希望它能夠避免以前在經濟蕭條時期發生的毀滅性的削價和破壞……相互競爭的鐵路正通過合並或租借的形式,實現成本的降低和降價的終止。

這一切發端於越洋無線電傳輸成功所引發的新科技主義浪潮。1901年,紐約州水牛城舉行的泛美博覽會將高科技作為了一個重點。人們正在談論著,火車以每小時150英裏的速度飛馳;報紙出版商隻需要按下電鈕,自動化設備就會完成其餘的工作。

20世紀20年代,經濟繁榮。1925年,有媒體感歎:“現在看不到有什麼東西可以阻礙美國享受貿易史上的繁榮。”評估公司穆迪的老板約翰“穆迪(JohnMoody)在他發表於1928年的文章裏寫道:“我們也許隻是剛剛開始發現,自己所處的這個現代化文明正處於自我完善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