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40年美國失業率
數據來源:USDepartmentofcommerce,轉引自:
然而,羅斯福很幸運,財政刺激政策也很幸運。隨著戰爭的擴大,各交戰國龐大的近乎可怕的戰爭物資需求,讓美國的那些過剩產能得到了充分利用。深陷戰爭的英國、法國、中國和日本(日本之所以要與美國交戰,原因就在於美國拒絕再為他提供物資,日本認為美國的這一行動傷害到它的利益)等國外市場的購買力,填補了美國國內薄弱的消費力,美國經濟因海外消費者需求增強而走出困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後的幾年裏,美國企業為全力應付海外的戰爭需求,馬達24小時連軸轉,不但產量為之激增,失業率也從1938年的19%急降至1%強。
很多人被假象所蒙蔽,他們認為經濟的繁榮是羅斯福新政的功業、是凱恩斯主義的成功。但殊不知,救了美國經濟的,不是羅斯福的新政,不是凱恩斯的幹預需求麵,不是積極的財政刺激政策和寬鬆的貨幣刺激政策,而是破窗理論,是戰爭。
為什麼自羅斯福總統而始的政治人物們會對凱恩斯如此之推崇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凱恩斯的這一套理論幫那些掌權者們將操控經濟的大權,從亞當“斯密所指稱的那隻“看不見的手”那裏奪了回來。對於這樣的好事,掌權者豈有不歡迎之理?
但也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經濟危機本身並不可怕,它的到來令我們損失的不過隻是金錢而已,因它所衍生的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和國家間的信任危機以及戰爭才是最可怕的。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於美國的大蕭條一樣,有時候,戰爭不失為一個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盡管這種方法很不人道,也不經濟。
2010年10月,在華盛頓的一個經濟論壇上,在對未來的前景發表觀點時,分屬於自由派的克魯格曼和供給學派的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Feldstein)一致認為,能夠刺激經濟的必要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已經失去了可能。對於目前如此嚴峻的經濟前景,解決的對策完全缺乏,隻有再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否則沒有辦法讓國家走出困境。這兩位經濟學家過去經常就有關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政治意見相左,這次意見卻難得高度統一。
“戰爭解決論”的核心是通過戰爭的手段,實現對現有“過剩產能和債務膨脹”這一格局的破壞,隻有將這一死結剪掉,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實現增長。正如黑茲利特(Hazlitt)所提到的,頑劣的小孩打破了窗戶,必將導致房主去更換玻璃,這樣安裝玻璃的工人和生產玻璃的工人就可以開工,工廠將形成生產需求,進而帶動上遊產業的工人開工。這些工人的開工使得他們有機會賺取更多的收入,這樣又會擴大他們的消費需求,進而又導致其他產業的開工,由此推動整個社會的就業和經濟的發展。
這種解決辦法,雖有助於人們打破那種令人窒息的僵局,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它並不能為社會帶來真實的財富增長,事實上這種方法往往是創造1%的GDP,卻消耗至少2%的存量資產。有一個有關宏觀經濟學的笑話,是關於如何達成GDP快速增長的。有一個經濟學家告訴提問者說,把你家的房子推倒,再重新在原址上建起來,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GDP就能得到快速的提升。而戰爭正是這種方式的加強版,這一解決之道的確能夠實現對現有格局的破壞,但這種破壞是一種純粹的消耗型的破壞,是隻有破壞而絕沒有創造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這種破壞漠視人的生命權。可見,這一解決方案顯然不是個好辦法。
不能通過戰爭來解決,那麼目前嚴峻的形勢是否就真的如同他們所說的“解決對策完全缺乏”了呢?對此,我倒是遠沒這麼悲觀,解決的對策並非完全缺乏。
創造性破壞
在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們當前所麵臨的困境,歸根結底是因為創新停滯而導致的生產力的下降。對症方好下藥,找到了問題所在,那麼解決起來自然也就容易得多。當然,也有把對了脈而開錯了方子的,譬如我們的辜朝明先生。那麼,我們恰當的應對之策是什麼呢?創新的先知熊彼特已幫我們給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創造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