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以後呢?政府一定會再次基於維持經濟穩定的訴求,對那些錯誤的投資予以再救助。我們已經走在了因循守舊的老路上,這遠不是政府救助計劃的結束,而僅僅是開始。當這本書擺到書店的貨架上時,全球更多的救助計劃怕是早已公布並已實施。
如此,在原來的“福利支出+對錯誤投資的救助成本”之上隻會再添一筆龐大的救助成本,債務泡沫也隻會因此而越滾越大。為去債和維持經濟增長,政府不得不再次釋放流動性,受此錯誤激勵,隻會製造出比先時更大的泡沫。時間偏好改變,純利率上升,錯誤投資難以為繼,繼而便是更大的衰退。政府不得不對那些錯誤投資再救助,債務泡沫將繼續擴大……
債務崩潰的導火索——歐元的崩潰
整個經濟進入惡性循環中,但這種循環並不是無休無止的。不管是哪種債務,隻要債務餘額過高,債權人對相應債務人的償債能力產生懷疑,就有爆發危機的可能。那麼具體什麼時候爆發呢?最有可能的時點是全球政治的下一個大選年,而全麵引爆這場債務泡沫令世界經濟陷入大衰退的導火索,則是歐元這一貨幣同盟的解體。
歐洲的債務與美國的債務在形成機製上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的債務固然有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的因素存在,但戰爭和世界警察的維持成本亦是很大因素。歐洲則不同,歐洲的債務更多地源自於其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歐洲長期以“生活方式上的超級大國”自居,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近年亦多次提到“提供保障的歐洲”,即歐盟以保障歐洲的獨特生活方式為任務。但保障這種獨特生活方式的代價是昂貴的,這就是近年來一再刺激著歐洲經濟神經的債務危機。
歐盟公共社會開支由1980年占GDP的16%升至2005年的21%(美國隻是15.9%),法國的公共開支占GDP的比更達31%,為歐洲之冠,其中政府退休金超過44%。法國目前的退休年齡是60歲,退休金優厚(公務員可獲最後半年薪金的75%作退休金)。有數據顯示,歐盟一半的財政支出用於社會福利。
高福利製度讓財政支出流動性減弱、勞動力成本增加。同時,作為歐洲一體化重要成果的貨幣一體化,也給歐洲福利國家的傳統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歐元區經濟體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在它們有著統一的貨幣政策,但卻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事實上自1999年歐元啟動,並於2002年完全取代歐元區各成員國的主權貨幣後,各成員國就失去了其獨立的貨幣發行權和控製權,但財政政策仍然屬於各成員國政府的職權範疇。由於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統一製定,一旦各成員國發生內外經濟衝擊,成員國能夠運用的宏觀經濟調控工具就隻有財政政策了。
然而,歐洲貨幣聯盟將遵守趨同標準作為各國加入歐元區的必要條件,這對成員國的公共財政產生了緊縮性的效應,各成員國不得不為達標而壓縮財政赤字。如此一來,各國對財政紀律的承諾導致了如下兩個矛盾:
首先,各成員國失去貨幣主權後,財政政策便成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唯一的宏觀調控工具。但是,為遵守趨同標準,各成員國又受到財政約束,使得各國財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間大大縮小,難以獨立履行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
其次,歐元區國家均為高福利國家,高額的社會福利開支使各國的財政預算經常存在超支的傾向。特別是當經濟增長出現衰退的時期,高失業率帶來的失業保障金支付總額的上升,會進一步加重當局的財政負擔。如果嚴格履行歐盟所製定的財政規則,必然會帶來削減福利開支的壓力。在當前民粹政治格局下,從根本上改革福利製度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如此一來,其財政平衡的目標自然也不可能實現。
也正是因此,歐盟雖然訂立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以此來作為成員國的財政規則。同時也訂立了《穩定與增長公約》,試圖以此來加強對成員國財政狀況的監督和對違反財政紀律的成員國進行製裁,但是由於上述原因,這兩個條約自訂立之日起,事實上就如同虛設。按照條約,歐元區各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當年GDP的3%、公共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一國財政赤字若連續3年超過該國GDP的3%,該國將被處以最高相當於其GDP的0.5%的罰款。且各國也承諾將於2004年達成財政平衡目標。
但事實卻是,歐元區各成員國,在財政事實上從來就沒有嚴格地遵守過歐元區的財政紀律。以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為例,2003年其公共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超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達1個多百分點。而第一大國德國亦是如此:2003年德國的公共財政赤字占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9%,連續突破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