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些學者,如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資本積累和增長講席教授傑弗裏“弗蘭克爾(JeffreyFrankel)、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巴利“艾欽格林(BarryEichengreen)、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與國際管理學福特教授魯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如果歐洲繼續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製度,那麼歐元區這一貨幣聯盟必將失敗。
歐元的失敗,主要原因在於區域貨幣一體化與歐洲的高福利製度本身是不具有相容性的。統一貨幣的運行所造成的財政緊縮問題,對成員國的經濟增長和福利製度造成壓力。反之,一旦過於顧及經濟增長和福利製度,財政政策必然要求寬鬆,這無疑對貨幣的統一又構成了莫大的壓力。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在於強大的歐元與美國的利益不相容。在背負巨額債務的大前提下,美國要想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就必須擁有相應的債務資源。對美國而言,它需要的就是鞏固目前所擁有的貨幣優勢。但隨著歐元的誕生,美國的國際貨幣地位越來越受到挑戰。在短短幾年裏,歐元就迅速地成長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國際貨幣。
歐元的存在削弱了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地位。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歐元提供了一種能夠替代美元的結算貨幣選擇。由於歐元區主要出口商品品種與美國具有競爭性,歐元結算量的上升也就意味著美元結算量的下降。結算量就是定價權,美元結算量的比重下降導致美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權日益流失。
歐元的出現更是衝擊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自歐元誕生後,其所占全球總外彙儲備量的比重就不斷上升,與之對應的則是美元的持續下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官方外彙儲備構成數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9年,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經曆了一個倒“U”型走勢。在歐元正式成立之前和成立初期,美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其占國際儲備的比重從1995年的59%上升到了2001年底71.5%。可從2001年以後,美元的比重就開始不斷下降,截至2010年已經滑落到62.1%。
這一點在格林斯潘的一篇講話裏也得到了印證。2006年12月11日,格林斯潘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一個商業會議上發表講話稱,美元可能繼續走低,除非美國經常項目出現赤字的狀況發生改變。令其得出這一結論的是:“目前已有證據顯示,歐佩克成員正開始將其外彙儲備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和日元等貨幣。”無論是國際貿易結算貨幣,還是國際儲備貨幣,其根本還在於債務資源。在目前的這種借款“依賴型”體製下,美國要想維持當前的長期國際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就需要以美元不間斷地循環周轉為保證;而要保證美元不間斷地循環周轉,就必然要依賴其他國家以商品出口換取美元,再用換取的美元購買美國債券投資於美國。問題就在於此,依賴於這種模式的不僅隻是美國一國,歐元區的大多數國家也有賴於此。
這也就是說,歐元的存在和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霸權地位,使國際貨幣體係呈現兩強格局。這種局麵顯然不是美國所願意見到的。貨幣的主導權,往往直接決定著債務資源。如果容忍歐元做大,對美國而言,購買其債券的會越來越少。在有選擇的基礎上,買家在債券買賣上的議價能力也將越來越強大,其債務的成本無形中被拉高,這與美國的利益是絕對衝突的。
為了保障債務資源,美國必須延續其金融貨幣霸權所賦予的“結構性權力”,繼續把持國際貨幣體係的主導權。在這樣的語境下,作為最有力的潛在競爭對手,可全麵挑戰美元霸權體係的歐元命運是顯而易見的了。
美國對其采取的手段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危機,輪番對歐債製造動蕩,以此來打擊歐元,借此製造一個比美國國債還爛的債券。隻有這樣才可讓金融市場在壞與更壞的爛蘋果之間選擇一個相對較好的,使資本大量回流美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