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下一輪危機——債務泡沫大崩潰(1)(1 / 3)

表象絕不代表事實。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出來的假性繁榮,最大的危害就在於,它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幻覺,令人們特別是那些當權者為之自滿和麻木,以為這種應對是有效的,從而加劇本已惡化了的結構性問題,為另一場嚴重得多的災難埋下伏筆。

克魯格曼的預言

克魯格曼曾精準地預測到了美國將與日本同病相憐,雖然他本意並不是這樣認為的,在當時他根本不相信美國的房地產會存在泡沫,不但如此,他還嫌貨幣之水放得不夠、嫌格林斯潘婆婆媽媽。現在,他的另一預言也即將得到印證,並將再次被人們以“精準”來予以評價,那就是:(歐美)持續了幾年的恐懼,不會像日本那樣,一直延續10到20年。

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克魯格曼10年前給出的,以支持其說明美國不會重蹈日本經濟停滯的那張清單。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張清單:

1.美聯儲有足夠的空間來降低利率,這足以應付任何不測。

2.美國長期預算頭寸依舊富裕,即使降息不足以解決問題,還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通過財政刺激來應付這種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即長達10年的經濟停滯。

3.美國有優秀的公司管理機製,不必擔心對企業部門喪失信心的亞洲模式問題。

4.美國也許存在股市泡沫,但沒有房地產泡沫。

一切都已時運變遷,這些曾經的有利條件,在短短10年間,讓小布什、奧巴馬、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們揮霍殆盡。

首先,會坐直升機撒錢的伯南克為應對次貸危機,自2007年9月開始大手筆降息,企圖以此來刺激消費,避免經濟觸底。

但即使如此,美國經濟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如上表所見,到了2008年12月16日,美聯儲終於將利息降到了地板上,0~0.25%的利息降無可降。這也就意味著,伯南克已將這一常規貨幣工具用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了。“美聯儲有足夠的空間來降低利率”,這一條件已不複存在了。

我們再來看看克魯格曼的第二個有利條件。

關於財政刺激,我們已經在上一章裏進行了討論。辜朝明就一直認為,日本政府長期的財政赤字使日本經濟不至於淪落為大蕭條。但日本政府所付出的代價是國家負債總額的持續攀升,到2011財年,日本的廣義國家負債總額達到近1000萬億日元,債務總水平占到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27.5%。

不管是哪種債務,隻要債務餘額過高,債權人就會對相應債務人的償債能力產生懷疑;隻要產生懷疑,就有爆發危機的可能。關於這點,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際關係和亞太研究學院教授星嶽雄(TakeoHoshi)與東京大學教授伊藤隆敏(TakatoshiIto)有著比辜朝明更為清醒的認識。這兩位經濟學家撰文指出,日本政府債券(JGB)規模從長遠來看明顯無以為繼。雖然目前JGB價格蘊含的預期是10年內不至於崩盤,但該預期可能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而轉向,譬如政治事件、稅改方案被否決、油價暴漲,甚至受其他國家債務牽連。日本政府債券中95%是由本國機構和個人持有,一旦債務泡沫崩盤,日本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倒閉將首當其衝。

對此有同樣認識的還有日本現任首相野田佳彥。2012年6月30日野田佳彥曾警告稱,日本麵臨著與肆虐歐洲的債務危機相同的經濟威脅。他認為,日本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未來,將取決於其是否能夠解決債務問題。他說:“日本現在正處於邊緣地帶,要麼成為世界各國克服債務危機的榜樣,要麼成為毫無活力的老齡化國家。”

那麼,美國呢?如果奧巴馬和他的財政部長蓋特納能有野田佳彥的清醒,他們大概就不會像克魯格曼那樣隨口“打哇哇”了。雖然美國100.4%的聯邦公共債務總額占比,較日本的要低,但其情況的惡化程度卻比日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07年美國公共債務為10.8萬億美元,是GDP的64.4%;目前美國公共債務已經超過15.23萬億美元,是GDP的100.4%。短短5年時間,債務額增長了近4.5萬億,這不可謂不驚人了。而2000年美國公共債務總額才不過6.9萬億美元。

正如辜朝明所指出的,日本之所以“賴”以不發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持續的財政刺激。那麼,在未來,美國如果不想有經濟大蕭條的局麵出現,它就不得不像日本那樣,必須持續地、經常地實施財政刺激政策。

另外,即便美國經濟恢複正常增長,其公共債務狀況亦不容樂觀。這點可參見我的《全球大趨勢2:被債務挾持的世界經濟》一書,該書集中探討了這一問題。當然,在本書的第三章我們談到,在現行的福利製度下,伴隨著嬰兒潮一代的老去,美國政府在社保、醫護等項目上的財政缺口將會急劇擴大。如果美國不對現行的製度做出重大改變,那麼,我們可以預期的是,美國政府根本無法把公共債務對GDP之比穩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相反,在未來的數十年中,美國公共債務對GDP之比將會持續攀升。換句話說,美國的公共財政是不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