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的總體框架及具體思路(15)(3 / 3)

在歐美民間,對於銀行家的抨擊已經持續三年。導致華爾街金融機構贏利之後不敢大方承認,並且在發放紅利時刻意強調比往年大幅減少,金融機構用隱性的方式補貼員工。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向員工分發的股票數月之內就可以賣掉,禁售期遠低於一般要求。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等其他銀行巨頭,則允許某些員工從本行獲得優惠貸款來緩解個人的現金緊張。另外,英國一些銀行曾考慮提高基本工資,亦即現金薪酬,因為該國稅率高達50%的新獎金稅不涉及這一部分。

為了緩解來自國際和國內的壓力,銀行家提出了自我改革的建議。在達沃斯金融論壇正式召開前兩周,由世界經濟論壇牽頭,花旗集團、知名保險企業MMC、瑞士再保險公司、蘇黎世金融服務公司等金融巨頭聯合編製的《全球風險報告》出爐,報告提出應該警惕發生第二波金融危機,並指出美國及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財政危機、廣義資產價格崩潰,將是今年及未來數年全球穩定所麵臨的最大風險之一。報告同時稱,各國領導人必須作出正確抉擇,在一個恰當的時機以漸進的、可靠的方式退出經濟刺激措施,以防止經濟複蘇勢頭發生逆轉。表麵上,銀行家謙恭地表示要自省,但透過各種報告,銀行家的潛台詞是,資產價格高企或者崩潰是央行的貨幣問題,而不是銀行家的道德問題。

不管銀行家願不願意,新的金融遊戲規則必須建立,奧巴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長期以為對金融機構心懷強烈不滿的社會大眾。正如達沃斯論壇的創辦者施瓦布教授所說,“達沃斯是從本次危機中學著改變的最後一個機會”,而最需要改變的就是過去的金融管理模式,以免對未來發展構成隱患。

2010年,圍繞金融監管和退出策略,給人們提供了一次“後危機時期”自我反省的機會,正如巴西外交部長阿莫林提醒世人思考的——“我們還需要經曆多場危機,才能改變我們的觀念?我們還要承受多少金融災難,才能決定去做最明確、最正確的事情?”關於這些問題的嚴肅思考對於構建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