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部分資本如逐年受到破壞,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的若幹部分產物轉為用來維持非生產性勞動時,這是該國國家費用由舉債開支時造成的。在舉債製度下,社會一般資本時時由政府濫費所引起的損失,是更容易由人民的節約與勤勞得到彌補的。不過,在這種場合所征的賦稅,相比之下比較輕。所以,人民個人收入上的負擔較少,而人民節約收入一部分以積成資本的能力,亦因此減損較少。同以本年度稅收開支本年度費用的方法相比,舉債方法,如果在較大程度上破壞舊的資本,也會在較小程度上妨害新資本的獲得或蓄積。
舉債製度優於其他製度也隻是在戰爭繼續的期間內。要是戰費總能從當年所征的收入來開支,那麼,因非常收入而得來的賦稅,將不會繼續到那一年以上。與舉債製度比較,人民在這種製度下的蓄積能力,在戰時雖較小,在平時則較大。戰爭不一定會破壞舊資本,和平則必會促成更多新資本的蓄積。
在這種製度下,一般地說,戰爭總是迅速結束,且絕不是草率之舉。在戰爭繼續期間,人民因困於戰爭的負擔,不久便會對戰爭產生厭倦;政府為迎合人民的意向,必會適可而止,不敢故意延長。戰役之興,繁重而不可避免的負擔,是可以想象的,如果無真實或確定的利益可圖,人民必然不肯貿然主戰。因此,人民蓄積能力不免多少受到損害的時期,是並不常見的,即使有那個時期,也不會太長。反之,蓄積能力強大的時期,要比在借債製度下長久得多。
因為債務一經增加,則加重賦稅,即在平時,其損害人民蓄積能力的程度,也往往與上述征稅製度在戰時損害這種能力的程度不相上下。現在英國既已采用了有害的舉債製度,所以居民個人收入在平時所受負擔,居民蓄積能力在平時所受損害,竟與在最糜費的戰爭期間一般無二了。現在英國平時的收入,每年達1000萬鎊以上。假若各種賦稅都不曾用作擔保,而且都管理得宜,哪怕從事最激烈的戰爭,亦無須借一個先令的新債即可夠用。
有人認為,支付公債利息,所有貨幣都未流出國外,那不過是把一國居民某階級的收入的一部分,轉移到其他階級罷了。因此,國家不會比從前更窮。此外,也有人認為,全部公債都是募自國人,此絕非事實;國家公債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外國人的投資。即使全部公債沒有外國人投資,公債的弊害也絲毫沒有減少。
私人和國家一切收入的兩個源泉是土地及資本。這兩個收入源泉的支配,屬於不同的兩群人,即土地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或使用者。資本不論是用在農業上、製造業上或商業上,都是支付生產性勞動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為了自身收入,必須修理或建築其佃戶的房屋,營造和維持其田莊的必要溝渠和圍牆,從事其他應由地主舉辦或經營的種種改良,使其所有土地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但如果土地稅繁多,以致地主收入大減;各種生活必需品稅、便利品稅繁多,以致該收入的真實價值大減,那地主就會難以進行或維持這種要花很多費用的改良。地主不能盡他的本分,租地人也就完全無能力盡他的本分。總之,地主的困難越大,該國的農業就必然越趨於荒廢。
大部分或全部商人及製造業者,如果覺得各種生活必需品和生活便利品的稅的征收,使他們資本所得的收入,在某特定國家,不能購得同額收入在其他國家所能購得那麼多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時,他們便會打算把他們的資本移往其他國家。如果此類賦稅的征收,使大部分或全部商人及製造業者,即使大部分或全部資本使用者,不斷受稅務人員惱人擾人的訪問,那移居的打算,不久就要見諸行動了。資本一經移動,靠此資本支持的產業,將隨之沒落,而該國商業製造業,又將繼農業歸於荒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