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論賦稅(4)(3 / 3)

這種商業社會狀態,不但使政府有了借款的必要,也使人民具有貸款的能力和貸款的意向。在這種社會中,借款具有鮮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

貸款能力很強的國家是商業國家,這些商業國家的人有能力隨時借貸巨資給政府。一個商業和製造業較發達的國家,很多人手中不僅有自己的資本,同樣有他人的資本。一些人願意借給他人錢或將貨物委托給他人。他人手中的資金流動次數和那些以自己收入為生的私有者的資金流動次數相同,甚至次數要多一些。以自己收入為生的私有者的資金每年流過的次數是一次,但對於一個商人來說這種資金流動次數大概是兩三次或者三四次,因為他們從事的是本利迅速回收的商業。所以,在一個擁有眾多商人和製造商的國家,就有很多有能力隨時借貸巨資給政府的人。

在一個對政府沒有一定信任度的國家裏,商業和製造業不可能長久發展。正規的司法行政製度讓擁有財產的人們具有安全感。因為,政府是否會依法行使其權力,強製所有有支付能力者償還債務是不能確定的。在這樣的國家裏,正規的司法行政製度不會讓人們對能否遵守契約心存懷疑。把款借給政府,會增強政府對商業和製造業的保護,因此也會增強他們進行商業及製造業的能力。這種國民對國家的信任會使得商人和製造商平時願意將自己的財產委托給政府保護,到了非常時期也敢把財產借貸給自己的政府。

政府給債權人的抵押物是可以自由轉移的,由於人民普遍信任政府的公正,抵押物在市場上的賣價通常高於原價。這樣一來,商人或有錢人就可以通過把錢借給政府來賺錢。如果政府允許他最先應募新借款,他就會認為這是一種優惠,所以,商業國家的人願意並有能力借錢給政府。

人民願意把錢借給政府,會導致政府平時不致力於節約的信念。非常時期的人民有能力也願意把錢借給政府,因為政府借款很容易,平時開支就不會致力於節約了。

信任度的失效導致借貸必須有特別的資源作抵押。巨額債務的增加積累的過程,在歐洲各國差不多是一樣的。國家借款與個人一樣,開始借款時通常全憑個人信用,沒有指定特別資源或抵押特別資源來保證債務的償還。一旦信用失效,如果要想繼續借款,那就必須得以特別的資源作抵押。

全無利息的或被認為全無利息的債務是指所謂的無擔保公債。英國所謂的無擔保公債,就是依前一方法借入的。政府舉債,需要指定或抵押國家特定收入來擔保債務的償還時,政府曾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有時這指定或抵押限於短期,有時又定為永久。使用的兩種不同的方法:一部分是全無利息的或被認為全無利息的債務,類似個人記賬的債務;一部分是有利息的債務,類似個人用期票或彙票借入的債務。在前一情況下,作為抵押的收入,據推想在限定期間內,能夠付清所借貨幣的本金及其利息。在後一情況下,作為抵押的收入,據推想隻夠支付利息或等於利息的永久年金,政府何時能償還本金就償清它。以前一方法借入的通稱為貨幣預支法,以後一方法借入的則通稱為貨幣永久付息法或簡稱為息債法。

政府如在數年之內使公共收入擺脫債務,可以使用預支的辦法籌款,這需要注意兩方麵:第一,在限定期間內負擔的債務不能超過其所能負擔的數額;第二,第一次預支未償清以前不作第二次預支。很多國家的大多數政府,都沒能注意到這兩點,往往在第一次預支或者是在第一次預支未償清以前,就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預支,從而加重了基金的負擔。這樣基金就變得完全不足以支付所借貨幣的本金及利息,於是就不得不讓它隻支付利息或與利息相等的永久年金,這種沒有遠見的預支行為必然會產生更具破壞性的永久付息辦法。既有前例,公共收入擺脫負擔的日子也就沒有辦法確定時期了。但是新方法籌集的款項比舊方法多,熟悉此法的人們就會在非常時期棄舊用新。直接參與國事者隻顧眼前的急難變成了他們感興趣的目標,至於公共收入將來如何去擺脫債務,他們則認為是子孫後代的事情,與自己毫無關係。

市場利息的下降會導致節省,從而產生了償債基金,這在安妮女王時代就發生了。這種基金雖然是為了支付舊債而設的,但是它對新債的征募也提供了很多方便。它可以隨時用來彌補其他基金的不足,可以說它是一種補助基金。

借款的方法包括預支和永久付息。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定期年金借款和終身年金借款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