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論國防費(2)(2 / 3)

最後留在西班牙的羅馬民兵自然而然的成為常備軍。當哈斯德拉巴由西班牙退去後,羅馬大將西皮阿所遭遇的抵抗,不過是一些劣於自己軍隊的民兵。他很快就將那些民兵征服,而他自己的民兵,在戰爭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成了訓練有素、操練純熟的常備軍。

從第二次迦太基戰爭告終,直到羅馬共和國沒落,羅馬的軍隊可以說是十足的常備軍。當時馬其頓的常備軍對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抵抗。在戰爭聲威達於頂點的時候,羅馬軍隊尚須經過兩次大戰爭及三次大會戰,才能征服這個小王國。假使馬其頓最後的國王不肯示弱,恐怕征服這個小國會更為艱難。

古時一切文明國家的民兵,如希臘的民兵、敘利亞的民兵和埃及的民兵,對羅馬的常備軍都隻作微弱的抵抗。其他野蠻國家的民兵,則抵抗比較激烈。米斯裏德斯由黑海、裏海以北各國率領來的塞西亞或韃靼民兵,是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後碰到的最可怕的勁敵。帕斯阿及日耳曼的民兵,亦非常值得欽佩。他們曾有幾次把羅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就兩軍實力來說,羅馬軍隊如果好好指揮,這種民兵無論如何也無法打敗他們。羅馬人征服帕斯阿、日耳曼戛然而止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他們認為帝國已經夠大了,無須再加上兩個野蠻國家。

古代帕斯阿人,似乎為塞西亞或韃靼係屬的民族,始終保持著很多的祖先遺俗。和塞西亞人或韃靼人一樣,古代日耳曼人也是一種流浪的遊牧民族。他們平時由酋長率領著在各地遷流;戰時依舊由同一酋長率領著進行爭鬥。他們的民兵,正與塞西亞或韃靼的民兵同種同類。說不定,他們還是前兩者的後裔。

很多原因使羅馬軍隊紀律鬆弛,過於嚴峻的紀律本身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在他們非常強盛時,既已征服天下,那堅重的盔甲,就當作不必要的重荷而拋開了,那艱苦的訓練,也視為不必要的勞作而疏忽了。加之,羅馬各皇帝統治下的那些常備軍,特別是戍守邊疆防備日耳曼人及班諾尼亞人的常備軍,他們簡直是各皇帝的危害勢力;他們屢屢反對皇帝,擁立自己的將軍。為要減弱這些常備軍的危害程度,德奧克裏希恩大帝,也可能是康士但丁大帝,首先把總是由兩三軍團合成的大部隊的屯駐邊境的常備軍,召回內地,然後再化分為小部隊,散駐各省的都市,非有用武力驅逐敵人的必要,即不許其移動。軍隊常駐在商業及製造業都市,兵士們自身就漸漸變成了商人、技工或製造業者。市民的性質,於是漸漸超過軍士的性質而占優勢。

這樣一來,羅馬的常備軍就逐漸頹廢了,成為腐敗、疏忽、無訓練的民兵,後來日耳曼和塞西亞民兵入侵,西羅馬帝國就抵擋不住了。那時,各皇帝沒有辦法,就開始雇用一些國家的民兵,抵抗另一些國家的民兵,這樣才多維持了一些時候。西羅馬帝國的沒落,是古代史中有詳細記錄的人類事務上的第三次大革命。這次革命的原因,就是野蠻國民兵對於文明國民兵的無比優越,也就是遊牧者國家的民兵對於由農夫、技工及製造業者組成的國家民兵的無比優越造成的。這裏,民兵所戰敗的,大都不是常備軍,隻是在訓練與紀律方麵不及他們的民兵。希臘民兵戰敗波斯民兵如此,後來瑞士民兵戰敗奧地利和勃艮第民兵同樣如此。

隨後,日耳曼民族和塞西亞民族的國家在西羅馬帝國沒落了的廢墟上建立起來了。這些民族移遷新土後,他們的兵力依然在若幹時期內保持原來的性質,他們人是由牧人及農夫組成的民兵,在戰時即由平時所慣於服從的酋長帶往戰場作戰。所以,他們是經過了相當訓練,具有相當紀律的。但是,隨著技術及產業的進步,酋長的權威逐漸衰微了,大多數民兵用來訓練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封建式的民兵訓練逐漸荒廢,紀律也日趨鬆弛。國家為改變這種趨勢,就逐漸著手建立起了常備軍。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自己的民兵,根本就不是正規常備軍的對手,要想國防安固,隻有采用這種方法。這種編製常備軍的方法,一經為某文明國所采用,其他文明國就有立即仿行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