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貨幣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銀鑄幣數量不足給商品交換造成的束縛。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宗交易中使用信用貨幣,在小額交易中仍用金屬鑄幣。期票作為資本主義商業信用的一種形式,在流通中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加快資本周轉速度,減少一定的貨幣流通量。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經濟活動中,期票的轉手並不一定伴隨著商品的流轉,因此,在期票的輾轉流通中,隻要其中一個環節發生故障,到期的期票就無法兌現,並會引起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加上資本主義社會內投機、欺詐行為的盛行,信用貨幣廣泛使用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流通和生產領域中的混亂。
信用貨幣最顯著的特征是作為商品的價值與作為貨幣的價值是不相同的。它是不可兌現的,隻是一種符號,是通過法律確定其償付債務時必須被接受的,即法償貨幣。
信用貨幣是以信用作為保證,通過一定的信用程序發行、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形式,是貨幣發展中的現代形態。
信用貨幣具有以下特征:
(1)是貨幣的價值符號;
(2)是債務貨幣;
(3)具有強製性;
(4)國家對其進行控製和管理。
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包括以下幾種主要形態:
(1)期票
在商品賒購交易中,購買人購進某種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現款,隻需開出一張定期償付欠款的債務憑證交給對方。到期時,持票人可按票麵金額向出票人索取現款。尚未到期的期票,經債權人在其背麵簽字表示承擔債務,持票人也可以把它用作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去購買商品或償還債務。此外,持票人還可以將尚未到期的期票向銀行申請貼現。受票人可以根據利息率從中扣除期票到期以前這段時間的利息。
(2)銀行券
在商業票據流通的基礎上產生、並以銀行信用為擔保的銀行券,也是一種信用貨幣。持有者可以用它來代替金屬貨幣使用。它沒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隨時兌換黃金;它的票麵金額是固定的整數,便於流通;它以黃金和票據作擔保,信用基礎比較穩固,可以在銀行信用所及的廣大範圍內流通。但是,由於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製,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行不兌現的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紙幣與銀行券不同,它不以商業票據和黃金作準備,不能兌換黃金,事實上已不能稱為信用貨幣。它是根據政府法令發行的。政府為彌補財政赤字濫發紙幣,往往造成通貨膨脹。
(3)支票
隨著資本主義銀行業務的發展,支票便在流通中發揮了通貨的作用,成為代替貨幣支付債款和在存款人之間進行轉賬結算的主要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銀行支票便已成為主要的信用貨幣。據統計,1937年據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在貨幣供應量中的比重,美國占81%,英國占73%,日本占61%,法國占4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銀行支票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的流通手段,近年來約占有些國家貨幣供應量的90%。它不僅在批發貿易,而且在零售貿易中都成為重要的支付手段。20世紀60年代以來,銀行壟斷資本為了加強競爭地位,追逐高額利潤,千方百計地改進銀行業務,再次擴大了信用貨幣使用的範圍。
利用支票作為支付手段,可以減少貨幣流通量,節約流通費用。但在經濟危機階段,由於生產萎縮,企業倒閉,銀行破產,支票往往不能兌現,這勢必影響生產和流通的正常運行。所以,信用貨幣一方麵起到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由於它流通範圍的過度擴展,使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所蘊藏的危機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4)輔幣
輔幣多用賤金屬製造,一般由政府獨占發行,由專門的鑄幣廠鑄造。其主要功能是充當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5)紙幣
紙幣多數由一國中央銀行發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擔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
(6)銀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對銀行的債權,對銀行來說,這種貨幣又是債務貨幣。存款除在銀行賬戶的轉移支付外,還要借助於支票等支付。目前在全社會的經濟交易中,用銀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絕大部分。隨著信用的發展,一些小額交易,如顧客對零售商的支付、職工的工資等,也廣泛使用這種類型的貨幣。
(7)電子貨幣
由於科技飛速發展和電子計算技術的運用,貨幣的交易和支付方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電子貨幣通常是利用電腦或貯值卡來進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動,例如各種各樣的信用卡、貯值卡、電子錢包等。與此同時,還可借助於上網的電腦、自動櫃員機或用電話操作來對貨幣存儲額進行補充。這種貨幣運用不僅非常方便,而且還在不斷完善和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