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變人類曆史的科技成就——電子計算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從此,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ENIAC,其英文全稱是Electronic Numericai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意即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它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的電氣工程師埃克特與物理學家莫希裏領導的一個研製小組完成的,曆時4年。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在理論上作了指導,所以應當說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馮·諾依曼曾設計了一種存儲程序計算機,叫做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電子式離散變量自動計算機),他對計算機作了規範研究,提出了計算機的設計模型,統一了設計原理。他把計算機分成了五個必須的邏輯部分:控製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迄今為止,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計算機尚未離開這個模式。馮·諾依曼對計算機發展的主要貢獻是從理論上解決了三大問題:一是計算機的邏輯組成;二是機內二進製體係;三是存儲程序原理。特別是存儲程序原理,使計算機真正實現了自動化處理。 埃克特與莫希裏研製出ENIAC後,又合作設計了UNIVACI計算機,將指揮工作的程序放在機器內部,這被稱為程序內存式。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在短短50多年來已經經曆了四個發展階段,即電子管時代、晶體管時代、集成電路時代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如今人們正在研製第五代計算機,也就是人工智能時代,這個階段始於1982年的日本。
電子計算機引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把人類社會帶進了一個新的時期——數字化信息時代。
貨幣的起源及效用
分工完全確立之後,勞動者就會安心於自己的工作,以產出盡可能多的勞動生產物。這些勞動生產物隻能滿足自己一小部分的欲望,其他大部分欲望,需要用自己消費不了的那些剩餘勞動生產物與他人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交換來實現。這樣,一切生活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交換。換句話說,這時的人,都成為了商人,社會也成為了商業社會。
以上各取所需式的交換,使分工達到了一種理想化的完美程度。事實上,這種情況是極難實現的。尤其是在分工剛出現的時候,這種相互交換往往很遲鈍。
如果一個人擁有一種多得連自己都消費不了的物品,而另一個人卻因這種物品持有不足,以至於難以滿足自身消費而急需購入,這時,物品充足者當然願意向或缺者售出自己的剩餘物品。但如果或缺者手中沒有充足者需要的物品用來交換,那麼,這兩者之間的交換,仍難以實現。
比如,屠夫將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肉類放在店裏出售,釀酒師、麵包師等其他行業的人,當然也希望從這裏買回一些以改善自己的口味和生活,但如果此時,這些人除了自己通常所產出的物品外,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可供交換的物品,並且,屠夫所需要的美酒和麵包這時已得到供應,那麼,屠夫和這些人之間,也不可能達成交易。屠夫不可能成為他們的商人,他們也無法成為屠夫的顧客。
人們之間的這種交換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解除。自分工完全確立之後,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身邊隨時都會帶著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往往為大家所共同認可,拿它去同任何人的生產物交換,都會被他人欣然接受。
這種物品作為交易的媒介,其特殊性可見一斑,但它並不是固定的、惟一的。據說在未開化的社會,最開始是用牲畜交換各種物品。如荷馬曾說:“迪奧米德的鎧甲,僅值9頭牛,而格羅卡斯的鎧甲,卻值100頭牛。”與古羅馬不同的是,阿比西尼亞將鹽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印度沿海地區將某種貝殼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弗吉尼亞將煙草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紐芬蘭將幹魚丁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英國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還有一些國家,將獸皮或鞣皮作為商業交換的媒介。甚至直到今天,英國有些鄉村,還將鐵釘作為媒介來交換美酒和麵包。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交換媒介各不相同,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充當交易媒介的物品也一直處於不斷變換之中,但最終,各地的人們還是不約而同地將金屬作為媒介。
與其他媒介相比,金屬的確有著獨特的優勢:不易磨損,有很大的耐久性,還能任意分割、熔煉而全無損失。金屬的這種特性,使它很快成為商業流通中最合適的媒介。
任何國家,最終都不可抗拒地選擇了使用金屬而不使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