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傾向使從事各個行業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差異,也使這種差異具備了有用性。自然界中的很多動物,如猛犬與獵狗等,同種而不同屬,彼此沒有相互利用的機會,故也沒有交換的能力和傾向。雖然造物主賦予了它們各種能力,但它們卻不能將這些天賦才能結合成一個共同需要的資源,因此也未能獲得任何利益。
人類則不同。人類彼此同種同屬,天性差異很小,因此,即使是極不相似的才能,也能實現互為所用。通過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貿易的傾向,人們能將各種才能所產生出的物品結合成一個共同需要的資源,這個資源的流通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它從別人那裏換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鏈接
從野蠻到文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共經曆了三次社會大分工:
(1)發生在野蠻時代中級階段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早期的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一些部落學會馴養動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資料。隨著較大規模畜群的形成,這些部落開始主要從事畜牧業,使自己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成為遊牧部落。遊牧部落生產的生活資料不同於其他部落,而且由於數量較多,從而促進了交換的發展和壯大。放牧一群牲畜,隻需要少數人,於是,個體勞動代替了共同勞動,相應地出現了私有製,家庭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男子從事的畜牧業成為謀生的主要手段並在家庭中取得了統治地位。後來,農業和手工業也有所發展,穀物成為人類的食物,出現了織布機和青銅器,人們開始掌握礦石冶煉和金屬加工的技術。部門生產的增加,使人們能夠生產出超過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於是戰俘不再被殺掉,而被吸收為勞動力,成為奴隸。這樣,就零散地出現了奴隸製。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社會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
(2)出現於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鐵製工具的使用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使手工業向多樣化發展。如此多樣化的活動已經不能由一個人來進行了,於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交換的發展,使貴金屬成為占優勢的貨幣商品。在社會上一旦出現了貨幣財富,它便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會想方設法積累財富。在剩餘產品逐漸增多的情況下,提高了人的勞動力的價值,在前一階段還是零散現象的奴隸製,現在成為社會製度的本質組成部分。
(3)發生在文明時代門檻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一個不從事生產隻從事交換的商人階級。他們作為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剝削生產者,並取得了生產的領導權。交換發展的需要產生了金屬貨幣。貨幣借貸、利息和高利貸也相繼出現。土地私有權被牢固地確立起來,土地完全成為私人財產,它可以世襲、抵押以至於出賣。於是在自由人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別。這是隨著新分工產生的新的階級劃分。財富更加集中,奴隸人數更多,奴隸的強製性勞動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於有了階級對立,於是產生了國家。
恩格斯對於三次社會大分工的論述,是與他把人類社會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的論述相結合的。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於野蠻時代的中後期,經過這三次社會大分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分工的限製
既然分工是因交換傾向而產生,那麼,分工的程度勢必會受到這種交換能力大小的製約。交換,即市場,也就是說,分工的程度受限於市場的大小。
市場太小,人們自身消費不了的剩餘生產物無法交換出去,自己需要的物品無法獲得,也就無法繼續專一生產原先的物品,從而開始甚至轉向生產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物品,這就走向了分工的反麵。同理,如果市場過大,人們的剩餘生產物都能方便地從別人那裏換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那麼,他們就不會擔心自己生產的剩餘物品沒有人要,從而繼續安心地專門生產原先的物品。分工就是這樣得到鞏固和發展的。
大城市的市場較大,所以,分工的程度往往也較高。如搬運工人,就隻能在城市勞動者中獨立出來,專門以此為業;而在英格蘭任何一個小村鎮,他們都難以找到搬運工作。與此相反,農村的市場太小,分工程度很低。如蘇格蘭高地一帶人跡罕見的鄉村,方圓20裏內都很難找到一個專業的木匠、鐵匠或泥水工。由於分工的欠缺和落後,這些村莊中的農夫在做好農活的同時,不得不為自己的家屬成員同時兼任屠夫、釀酒師等,很多自己不熟悉的本應由專業人員來做的事情,他們不得不親自動手。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很細小的事情,也會有專門的從業人員來做;而在人煙稀少的農村,幾乎每個農村工人都兼營著幾種類似性質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