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上這些地方相反的是,當今世界,還有很多地方一直處於野蠻未開化的狀態。如非洲內陸,黑海及裏海以北遙遠的亞洲地方,古代的塞西亞,即今日的韃靼和西伯利亞,等等。如韃靼,雖然有幾條大河流從韃靼流過,但因韃靼海是不能通航的冰洋,又與這些河流相去甚遠,故這些海域和河流為韃靼的商業和交通所帶來的便利,是極為有限的。
其中,尤其是非洲內陸,不僅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內海,而且境內諸多大河流相隔過於遙遠,難以實現較大規模的通航,這種情況的確很少見。在歐洲,內陸大海有波羅的海、亞得裏亞海;在歐亞兩大陸之間,有地中海、黑海;在亞洲,有阿拉伯海、波斯海、印度洋、孟加拉及暹羅海灣等。
另外,也必須指出,假如一國內陸有大河流經過,卻毫無支流,也不能實現大規模的通航。尤其是這些大河的下遊又必須流經其他國境時,上遊國家最終能否與海洋相通,隨時都受到下遊國家的製約。如巴伐利亞、奧地利和匈牙利各國,對流經境內的多瑙河利用極為有限,但假如這條河流從起源到最終流向黑海的全部航權,都歸這三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所獨有,那麼,這條藍色的多瑙河的利用率,就截然不同了。
鏈接
人類社會的三次工業革命
18世紀的亞當·斯密早已預見了技術進步對人類財富增長的影響。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相繼發生了三次大的工業革命,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類的財富極大地豐富起來,超過了過去所有世紀的總和。
這三次工業革命分別以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19世紀初發電機的發明和20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重要標誌。
(1)推動工業革命的機器——蒸汽機
蒸汽機的誕生推動了世界工業革命,使能源和材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使人類擺脫了木材時代進入煤和鐵的時代,使機器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角”。
提起蒸汽機,人們常提到其發明者瓦特,其實這種說法不夠確切。早在瓦特之前約50年,英國有一個叫紐考門的工程師就已經發明了往複式的蒸汽機,而且已用於礦山的排水,但是這種蒸汽機效率太低,無法大量推廣運用。經過瓦特的改良,原本隻能作往複運動的蒸汽機變成了能作旋轉運動的機械,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這才使蒸汽機成為各種機器的動力,推動了工業生產的飛躍發展,促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特仍不失為蒸汽機的發明者。
瓦特是在1763年開始改進蒸汽機的,當時他受格拉斯哥大學委托修理一台紐考門蒸汽機模型。在修理過程中,瓦特反複研究並請教布拉康教授,終於發現紐考門蒸汽機的致命弱點在於浪費燃料,大量的蒸汽被用於加熱已冷卻的汽缸,熱量被白白浪費。能否使汽缸溫度保持不變?瓦特作了反複試驗。1765年5月的一個星期天,他到格拉斯哥郊外的高爾夫球場散步,同時思考如何改良蒸汽機,他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把另一個容器連接到汽缸上,將蒸汽導入這個容器(冷凝器)中,讓它冷凝,由於汽缸經常是熱的,而冷凝器經常是冷的,冷熱結合就能使蒸汽機連續運轉。瓦特按此想法重新設計方案,並經過7年努力,終於製成能讓蒸汽交替進入活塞兩側,既能前伸又能後退的新型蒸汽機。1784年他又借助聯杆完成機械的平移動作。至此能作旋轉運動、高效率的蒸汽機才算大功告成。
蒸汽機發明後,英國煤年產量由260萬噸增至3000萬噸,鐵年產量由1.7萬噸增至100多萬噸,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此手工業生產一躍而成為大工業生產,勞動效率提高了20倍。許多新式交通工具如火車、輪船等都用蒸汽機來推動。蒸汽機不愧為推動工業革命的機器。
(2)震撼世界的發明——發電機
1820年7月21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奧斯特做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實驗——電生磁實驗,第一次揭示了電和磁的關係。反過來磁能不能生電呢?年僅29歲的青年法拉弟深深地被這個實驗所吸引,他決心要探索“磁生電”的途徑。
法拉弟出身貧寒,父親是個鐵匠,13歲那年小學未畢業就去書店當學徒工。繁重的工作沒有消磨法拉第的自學願望,每當看到一本好書,他就通宵達旦地研讀。他推論出可能產生感應電流的五種類型:電流變化、磁場變化、通過恒穩電流的導體運動、磁鐵運動和導體在磁場中運動。隻有運動變化的磁才能產生電流。法拉第根據這個原理設計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為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作出了重大貢獻。發電機是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並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