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敏銳地意識到,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對於財富的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他對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亞當·斯密首先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並認為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得以成倍提高。同時,分工的深化使得人們對勞動產品的交換變得更加迫切,而交換需要通用的媒介——貨幣,就這樣產生了。產品最終的分配結果分為三項: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
勞動分工
自古以來,人們在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技巧及勞動判斷力上的不斷提升,都是勞動生產力得以改進的最佳證明。而這些改進,似乎都是分工帶來的。
社會行業分工的這種效果也許不太容易理解,為此,我將以製造業為例來加以說明。
在很多人看來,隻有那些無足輕重的製造業,分工才是最完全的。其實,這些並不重要的製造業,分工並不比那些重要的製造業周全多少。
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
無關緊要的小製造業隻生產供給少數人需要的少量產品,雇用勞動者的人數必然不多。這些工廠中從事不同部門工作的所有勞動者,可以輕易地被集合在同一個工廠內,由此,工廠的整個生產過程總能讓觀察者盡收眼底,並感到井然有序。
與此不同的是,那些重要的大的製造業由於要生產供給多數人需要的大量產品,所以必然需要雇用更多的勞動者。而要將更多工作部門的所有勞動者集合到一個部門或工廠內,便不大可能。這樣,這些大製造業分工的真實狀況便不易為人發現,甚至會給人一種分工不明確的假象,但事實上,它們的工作部門比小製造業分得更多、更細。
分工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效果就是:但凡采用分工製度的工藝,勞動生產力便會得到相應的增進。這個好處逐漸被工廠主發現,行業分工的現象由此日漸形成。
在分工不明確的時代,一個勞動者常常要肩負整個生產過程;而在分工明確的進步社會,這個生產過程常被分任給其他部門的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因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的這種分工,不僅沒有因勞動者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生產成本,相反,它使相同人數的勞動者完成了比未分工時更大的勞動數量。為什麼分工後勞動人數大量增加,勞動效率還提高了呢?簡單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日益熟練。
行業、工種的分工,將勞動者固定在一種單純的操作上,使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日益得到提高。
比如鐵匠,讓使用鐵錘的勞動者去製作鐵釘,雖然這兩種工作都屬於一個行業,但由於工種不同,熟練程度不同,可以肯定,對於這個陌生的工種,這名勞動者一天產出的鐵釘絕對不會超過300枚。而且,即使這名勞動者偶爾也製作過鐵釘,就算他一天竭盡全力也斷然製造不出千枚以上,因為製作鐵釘並不是他的主要工作或專業。
製作鐵釘,並不是簡單的工作,終生以此為業的人,勞動操作才會達到極為熟練的程度,產量自然也很驚人。我曾經看見過幾個以製造鐵釘為業的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奮力工作一天,甚至能產出多達2000多枚鐵釘。這個數量若非親眼所見,確實令人難以置信,但人的手確實有這麼大的本領。
第二,分工使未分工時工種轉換過程中浪費的時間得以節省。
分工產生之前,勞動者負責所有工作,往往需要從一個工種換到另一個工種,這時,他們就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過渡和適應,以便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比如耕種小農田的鄉村織工,從紡織機轉到農田,從農田轉到紡織機,中間肯定需要耗費不少時間。這時你可能會想到,如果將這兩種勞動集中到一個地方,轉換起來就便捷多了,而且可以節省轉換過程中耗費的時間。是的,你說得很對,但我要說的是,這仍然不夠。
即使工作地點在同一個地方,但由於工種的差別,勞動者從一種工作轉向另一種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轉換過程中,他們的精神常處於放鬆甚至悠閑、偷懶、休息的狀態,這勢必會在新工作開始時表現為心不在焉,難以很快進入正常、高效的工作狀態,從而使工作產量大打折扣。這點在農村勞動者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農村勞動者一生之中,幾乎每天都要從事20種不同的勞動,每半小時就要換一次工作和勞動工具,在轉換過程中形成的隨意、遲緩、懶散、閑蕩等種種習慣,可以說是自然而然養成的,甚至是必然會養成的。這種長久以來的習慣帶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在農事非常緊張的時候,他們的工作量也難如人意。
第三,分工的精確加速了有利於簡化和縮減勞動的一些機械的發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合適的機械能簡化和節省勞動,從根本上說,這些合適的機械也是因分工而產生的。
如果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如今用於分工精密的製造業上的機械,大多都是由一線的普通工人發明的。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