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獵犬這種協約的達成並不是其交換傾向帶來的結果,而是因為在某一特定時刻,兩者欲望中的對象達到了偶然的一致。在平時,它們絕不會彼此交換骨頭,也不會聰明到這種程度:我有這個,你有那個,我們互相換一下,就各得所需,皆大歡喜了。它們從人或其他動物那裏獲得食物的惟一方式是,在其麵前極盡所能地獻媚,博得給予者的歡心。如家狗要得到食物,就會作出種種嬌柔的姿態,以喚起主人的注意。
與動物類似,我們人類有時也會對自己的同胞采取這種手段。如果通過正當方法無法讓同胞滿足自己的意願,他們就可能采取其他一些不可思議的方法:以卑劣阿諛的言行去諂媚對方,博得他人的歡心和厚意。但這種方法也隻能偶然為之,即使你有充足的精力,時間也不會允許,畢竟一個人一生之中,很難博得幾個人的好感。
在動物界,動物們一旦從幼年成長到壯年,就能在自然狀態下獨立謀生,不再需要其他動物的幫助。人類則不同。在文明社會中,每個人隨時都需要同胞們的協作和幫助。一個人如果想讓他人利於自己,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就應盡量使他人相信,這樣做對他們亦大有好處,如此,要達到目標就容易得多。
實現人們之間相互的幫助,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交易或交換。交易,即通常所說的買賣。要想與他人成功達成交易,你必須首先提出這樣的意見:請將我所要的東西給我吧,這樣,你也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食物和飲品不會白白擺在我們的餐桌上,那不是屠夫和釀酒師的恩惠贈予,他們將這些給予我們,是為了換走錢財或其他東西,總之,他們有利可圖。
這時,你也許會想到社會上有一種人脫離了交換——乞丐。是的,乞丐看起來的確總是無償接受別人的恩惠,而從未曾給予,因此交換便無從談起。其實,再深入探究一下,交換仍然是存在的。社會上的所有人不可能每時每刻去贈予乞丐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乞丐大部分的臨時需要同普通人一樣,還是要通過交換和買賣來滿足。例如,他會把一個人給他的金錢拿去購買充饑的食物,把另一個人給他的舊衣服拿去交換更合身的衣服或是別的什麼東西。
至此,問題的答案就很容易理解了。為什麼分工是由人類相互交換的傾向而產生?因為人類生性需要相互幫助,而大部分幫助又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來取得的,維係交換和買賣又需要充足的產量作保障,而充足的產量又勢必要求盡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分工便勢在所趨地萌發了。
舉個具體的例子。在以狩獵或遊牧為生的民族中,弓箭是人們生存的必備工具之一。所以這些民族中,必然會有善於製造弓箭的匠師,以自己製成的箭矢或勁弓去與別人交換,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如家畜、獸肉、獸皮等。很快他就會發現,與其自己親自到野外去捕獵,不如直接用自己製造出來的弓箭與獵人交換,這樣不僅容易得多,也會得到更多。畢竟,他最為擅長的是弓箭製造,就像獵人擅長打獵一樣。所以,這些武器鍛造者們,逐漸以弓箭製造作為他們謀生的主業。
又比如,這些民族中有一些人善於建造茅草房,所以,他們常常被請去建造房屋,得到的補償就是家畜、獸肉等。於是,這些人也會很快發現,自己專門從事這一工作以換取生活必需品,對自己來說更為輕鬆,所以,他們也逐漸成為專業的房屋建造師。
同樣道理,其他的鐵匠、皮革製造者等,都是這樣產生的。
一些人的勞動生產物剩餘部分,也能夠換得自己需要的物品。人們不必擔心自己的剩餘生產物無人需要,它總能換回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便在某種程度上直接鼓勵了人們各自安心於某一種特定的工作,使他們在這些自己擅長的工作上,充分發揮自己優於常人的智慧和才能。
人們分別以不同的技能來從事不同的業務,並不是說他們在天賦上有多大的差異。他們之所以具備從事各種業務的不同能力,與其說是分工產生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帶來的結果。
很明顯,一個做學問的哲學家和一個街上的挑夫,這兩者差異的形成並不是因為天性,而是由不同的習慣、環境、教育造成的。他們初生下來的時候,彼此所特有的人類天性極為相似,即使是他們的親生父母,也無法看出兩者有什麼顯著的差別。但之後不久,隨著環境、教育等各方麵的影響,他們走向了不同的職業崗位,於是,這種差異就開始變得明顯,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大。
可以想象,擁有如此巨大差異的人群要實現在社會上的彼此共存,沒有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貿易的傾向,每個人都必須獨自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那是絕不可能的,恐怕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維持;人們因分工而產生的彼此之間的差異,也絕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