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將所有精力貫注於單一事物上,會比分散到諸多事物上更容易發現達到目標的更簡易便捷的方法,分工的結果就促使了這種情況的產生。勞動者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自己精確而單一的工種上,所以,隻要工作上還有進一步改良增效的可能,各個工種部門雇用的勞動者便會自發地找到這個類似於捷徑的方法,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舉個例子。最初蒸汽機工作運行時,需要雇用一個小工來按活塞的升降,不斷開閉汽鍋與汽筒間的通路。一次,擔任這個工作的一個小工因為要和朋友玩,又要使蒸汽機正常運轉,便想了一個辦法,用一根繩子將開閉通路的舌門的把手係在機械的另一部分上,舌門便不需人力而自行開閉。原為貪玩想出來的方法,就這樣成為了蒸汽機的一大改良舉措。
普通工人從事最單純的操作,時間一長便會摸清門道,進而發明一些簡化操作、節省勞動的便捷方法,正所謂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但也並不是說,所有勞動機械的發明和改良,都來源於普通勞動者,也有許多出自機械鍛造師的技巧,甚至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智慧。
在一個治理得當的國家中,社會各個階層的富裕,包括普及到最底層人民的富裕,歸根到底也是分工帶來的。
勞動分工使各行各業的產量大幅增加,既能滿足從事各種行業的所有勞動者自身的需求,又能使他們得到足夠多的產物,用以出賣、交換得到其他所需物品。別人需要的物品,他能充分供給;他自己需要的物品,別人也能充分供給,社會各階層的全麵富裕就是這樣實現的。
一個文明而繁榮的國家,它的任何一種日常用品,都凝結著無數人的勞動。的確,一個人也可以完成這些日常用品的生產,但由於分工,每個勞動者隻需在其身上投入很少的勞動力,它便可以被生產出來,所以說,參與生產的勞動者人數多得難以計數。
總之,在勞動分工的時代,一切產品都是千萬人參與和協作的結晶,沒有這無數人的勞動,即使維持最簡單的生活日用品的供給,也會成為難題。
鏈接
亨利·福特的流水線作業方式
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國汽車工程師與企業家,福特汽車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線大批量生產汽車的人。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改革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一些社會理論學家將這一段經濟和社會曆史稱為“福特主義”。
世界上第一條流水裝配線出現在1913年4月1日的福特汽車工廠,其想法來自芝加哥食品包裝廠用來加工牛排的空中滑輪。早期的流水線上裝配的是底盤,很快整車都在流水線上裝配了。
流水線的原則是:
按照操作程序安排工人和工具,這樣,在走向成品的整個過程中,每個部件都將經過一段盡可能最短的距離;
運用工作傳送帶或別的傳送工具;
運用滑動裝配線,將需要裝配的零件放在最方便的距離處。
以流程為本、保證流程本身的順暢和效率是其關健。運用這些原則,工人減少了無謂的思考和停留,把動作的複雜性減少到最低程度,幾乎隻用一個動作就完成一件事情。
工業化大生產的流水線使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曾經,工人裝配一台飛輪磁石電機需要20分鍾,後來工作被分解成29道工序,裝配時間最終降低到5分鍾,效率提高了4倍;直到1913年10月,裝配一台發動機還要10個小時,半年後用傳動裝配線降低到6小時。福特公司後來日產量達4千輛,工人還不到5萬——如果沒有流水線,將不得不雇用20多萬人。
借助流水線,亨利·福特的“單一品種、超大規模”戰略得以實施。T型車在20年內生產了1500萬輛,汽車從五六千美元的“富人專利”變成了幾百美元的大眾消費品。
分工的起因
分工能生產更多的產品,能使社會各個階層實現全麵富裕,能讓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但客觀地說,分工這一偉大現象的出現,並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而是人類在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貿易這種需求傾向中緩慢而逐漸產生的。
這種傾向是否就是我們人類的本能傾向之一?或者說它是否是人類理性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些都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在此,我要指明的是,這種傾向為人類所共有,亦為人類所特有,在其他所有動物身上都不存在。
以獵犬為例。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現象:當獵人的兩隻獵犬同時追逐一隻兔子的時候,它們不需要任何溝通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默契,將兔子趕向自己同伴的方向,然後同伴在關鍵時候出來攔截,最後兩隻獵犬前後夾擊將兔子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