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1776年,一部對後世經濟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巨著《國富論》誕生了。《國富論》的出版標誌著經濟學從社會倫理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後人簡稱為《國富論》。《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是一位生活在18世紀的思想家。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名叫柯卡爾迪的港口小鎮。父親做過律師,並擔任過蘇格蘭的軍法官和柯卡爾迪的海關監督,母親是當地一位大地主的女兒。亞當·斯密出生前6個月,父親去世,從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並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先後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從牛津大學畢業後,亞當·斯密進入愛丁堡大學任教。1751年,亞當·斯密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任哲學教授。在任教期間,他於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的極高評價,並被譽為英國第一流的學者。1764年,經人引薦,亞當·斯密辭去大學教授職務,開始擔任政治家查爾斯·湯申德兒子的私人教師,並於1764至1766年間陪同他的學生遊曆法國和瑞士。1767年,亞當·斯密辭去家庭教師的職務,回到他的故鄉,閉門謝客,潛心著述,曆時6年,終於完成《國富論》第一稿。之後3年,又進行重新修訂,終於在1776年正式出版該著作。《國富論》使亞當·斯密名垂青史。1790年7月17日,亞當·斯密這位“現代經濟學之父”、“自由經濟的守護神”溘然長逝,在他的墓碑上隻留下“《道德情操論》、《國富論》作者”等寥寥數語。

《國富論》在經濟思想史上構建了第一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關係的經濟學體係,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英國著名曆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說:“從最終效果來看,這(指《國富論》)也許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書,這本書對人類幸福作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貢獻的總和。”直到今天,這句話似乎還沒有被推翻。

《國富論》發表以後,立刻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時至今日,許多國家製定政策時都以該書的基本觀點作為依據。而對於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迫切地需要一種成熟的經濟學理論來指導現在的市場行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市場經濟的確立也是近十多年的事。我們在經濟建設中麵臨的一些問題,也許能從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觀點和思想裏找到答案或得到啟示。這也告訴我們,《國富論》不僅是一部不朽的傳世經典,而且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能從中讀到許多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還能用到的理論和觀點,這使我們不禁要為亞當·斯密的遠見卓識而擊節稱讚。

《國富論》原著篇幅太長,全書達75萬餘字,而且思想深邃,學術性強,包含了許多專業術語。鑒於此,我們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用現代人的視角對經典進行了新的解讀。在保留原著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對其中一些與現代人生活無關或相差太遠的言論進行了刪減,對於一些艱澀的言論,進行了通俗的改寫,方便讀者在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通讀原著。本書在結構上與原著一致。目前不少譯本有些篇章的標題文字過於冗長和繁複,本書對各篇章標題進行了重新擬定,力求抓住重心,簡約鮮明,通俗易懂。

本書區別於其他解讀譯本的地方是首次在《國富論》中增加了鏈接文字。鏈接文字都附在每章下麵,大多與該章所論述的內容有一定的關聯,鏈接文字中既有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的詳細介紹,也有現代經濟理論的一些觀點和專業術語的解釋。采用了不少後世或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的一些理論、案例或人物進行輔證,以補《國富論》出版年代的不足,使之成為《國富論》必要和有益的補充,有助於讀者從多角度進行了解,也進一步拉近了《國富論》與現代的距離,並對現實的經濟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這也是本書吸引讀者的一大特色。

眼下,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對國人生活產生多方麵的影響。很多人都在思考:金融危機是怎麼爆發的?經濟複蘇的希望在哪裏?基於這些疑問,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一些傳統的經濟學著作成了熱門讀物,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馬克思的《資本論》等。就連溫總理也是《國富論》的忠實讀者,在他的談話中,曾多次引用亞當·斯密的經典論述。他在2009年2月出席中英工商峰會時,多次引用《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兩部著作裏的觀點,提出經濟學家和從業人員在掌握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更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並倡導國際社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以科技和道德的力量攜手合作,戰勝這場金融危機。相信隻要科學地運用《國富論》中的某些觀點,對於引導人類走出全球金融危機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