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江西兩地新季早稻已開始上市,收購價普遍在75元/50千克之上,湖南寧遠、常德地區普通早稻收購價達到78元/50千克。2006年同期湖南、江西等地早稻的開秤價基本為70元/50千克,很明顯,2007年早稻收購價同比呈高開之勢,並且幅度較大。7月上旬有關機構在江西九江舉行的一個小型早稻形勢分析會上,與會人士也基本一致認為2007年早稻收購市場將競爭激烈,開秤價將高於去年4~5元/50千克。
依筆者之見,今年早稻收購價高開已經成為事實,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看待這種高開局麵?農民惜售是重要的原因嗎?高開能否高走?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一)托市稻銷售奠定2007年早稻價格高開的基石
2006年托市早稻的銷售底價為1470元/噸,自開拍以來一直沒有改變過,實際的成交價格也大多接近底價。2006年托市早稻早期成交率很低,大多數場次成交率不到20%,後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基本維持在60%以上。成交率為什麼呈現前低後高的現象?因為托市稻過高的交易成本之故。表麵看來1470元/噸的成交價格並不高,但是最終拿貨成本往往在1520元/噸之上,要高出其他渠道不少。這樣由於前期市場上托市稻以外的供給較為充足,且實際成本要低於托市稻的交易成本,因此需求方傾向於從托市稻以外的渠道進貨,這是前期成交率低的主要原因;後期,隨著托市稻以外的市場供給日趨枯竭,托市稻變得緊俏,成交率也隨之上升。因此,後期隨著托市稻在大米加工企業原糧中的比例加大,企業生產成本有了一定程度上升,這也是導致近期大米價格整體走強的一個主要原因。
上述的分析歸結到一點,即由於在新稻上市前市場對托市稻的依賴與日俱增,托市稻的成交價格具有了標杆的意義。前麵講到,市場主體去拿托市稻,其成本價格在1520元/噸之上,也就是76元/50千克以上。現在新稻上市,75元/50千克的收購價格同比是高開,如果與托市稻橫向比較,算是低開了。利益當前,今年早稻前期爭先恐後搶購的局麵就不難預料了。
我們略作回眸便會發現,托市稻對新稻收購的支撐作用在2006年就出現過。2006年銷售的是2005年的托市稻,而2005年托市稻和2006年托市稻銷售的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二者的底價。2005年托市早稻最初的底價是1400元/噸,到了2006年11月份調整為1460元/噸;而2006年托市早稻一開始便是1470元/噸,並且至今維持這個價格未變。2006年新早稻上市前,當時的托市稻(2005年)底價一直是1400元/噸,成交價格大多數也是1400元/噸,當年新稻的開秤價普遍是以70元/50千克開秤,托市稻對新稻的支撐在此得到了體現。
因此,我們認為今年早稻價格的高開很大程度是拜同比較高的托市稻銷售底價所賜,如果托市稻銷售底價同比不變,如此高開幅度是不可想象的。
(二)農民惜售?老生常談
筆者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農民惜售往往成為許多市場分析人士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當要為價格上漲找理由時,惜售就屢被奉為“座上賓”,成了“萬金油”。這不,談及2007年早稻收購時,幾乎每一篇文章都傍上了“農民惜售”。筆者對此頗不以為然。姑且不論農民惜售和價格上漲之間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因果關係難辨,農民惜售的認定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對“惜售”下一個定義都是很困難的。
許多文章認為,今年早稻收購期間,農民惜售行為將較為嚴重。理由是這兩年的收購價都是前低後高,農民將會吸取教訓,早期將不急於售糧。這個理由貌似合理,實則不然。收購價為什麼會前低後高?主要是因為前期市場供給大、後期市場供給小。為什麼每年青黃不接之際糧食價格高漲?市場供給稀少之故也。這個道理世人皆知,並非農民近年才領會到。既然人人皆知,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能把糧食留到青黃不接之際賣個高價?非不願也,實不可為也。大家想一想,糧食收獲完畢,要放到後期高價之時(比如青黃不接之時)出售,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足夠的倉容。倉容不夠,想留也沒地方留。第二,適當的存儲條件。即使有倉容,若保管不善,損失大矣。第三,資金寬裕。短期內不賣糧,生產生活不受影響。試問,當今個體生產的農民,有多少同時具備這樣條件的?並且對於那些真正具備這樣的條件者,後期賣糧本身已經承擔了收割即賣糧者所沒有承擔的倉儲成本、資金成本及市場不確定性成本,獲得比前期賣糧者更多的收益,不是很符合經濟學中的投入產出比原理嗎?
因此,糧價的前低後高並不能成為農民惜售的理由。我們寧願相信農民中晚稻銷售過程中的惜售,而不願意相信早稻的惜售。首先,種植早稻的農民,一般都會在早稻收割完畢後繼續種植晚稻,如果早稻不盡早賣出去,將會麵臨後期晚稻倉容的壓力,也就是說晚稻的存在不容許農民將早稻在手中逗留過久。其次,早稻生產過程中的農業投資需要收回,同時晚稻的生產資金也急需到位,也就是說,早稻售賣期間正是農民一年當中麵臨資金壓力最為緊張的時期,農民有底氣“將‘惜售’進行到底”嗎?此時談農民惜售,隻不過是市場分析人士美好的一相情願而已。到中晚稻上市時,由於農民麵臨的倉容、資金壓力遠較早稻為輕,並且此時氣候轉冷,天氣上也比較適合穀物儲存,相較而言,初步具備了前麵說的“惜售”條件,農民可以相對拉長中晚稻的售糧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