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產與減產之爭
關於2007年早稻的產量,目前還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不同機構及市場主體對產量的預期差異較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有關人士預計2007年早稻播種麵積較去年有所增長,產量約為3314萬噸,較去年的3187萬噸增產127萬噸,增產幅度為3.98%。而筆者對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個早稻主要產區的糧食企業有關人士的調查結果顯示:湖南早稻實際播種麵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減產已成定局;江西早稻播種麵積也略有下降,加之前期受災嚴重,減產的概率很大;廣東、廣西的早稻產量基本與去年持平。由於上述四省早稻產量占了全國早稻產量的絕大部分,因此從調查結果看來,今年全國早稻產量應呈減產態勢,至少增產的概率不大。
真實的情況還不得而知,但是下麵的情況應該引起關注。據有關媒體調查顯示,為爭取更多的糧食補貼,部分地區對種糧補貼的下撥,按照農民承包的耕地麵積計算,而不是農民的實際種植麵積,從而使得糧食生產統計麵積遠遠大於實際種植麵積。以湖南醴陵為例。該市2007年早稻官方統計種植麵積為42.8萬畝,總產20.3萬噸。但據有關涉農部門掌握的情況,受雙改單、種植結構調整、拋荒等因素影響,今年該市的早稻實際種植麵積約10~12萬畝,而這相差近30萬畝。
據國家發改委的一項調研,2007年稻穀的實際直接生產成本預計為546元/畝,按照去年國家的最低收購價70元/50千克計算,按畝產500千克計算(這已經是高估),每畝收入為700元,去掉成本每畝收益僅154元,如果算上農民自己的人工管理成本,早稻種植收益相當低下,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受挫。基於此,我們預計2007年全國早稻播種麵積不大可能在2006年的基礎上有所增長,在氣候正常的情況下,早稻產量指望突破2006年難度相當大。
基於上麵的分析,筆者傾向於2007年早稻有可能減產的預期,這對2007年早稻收購價格的走高是一大利好。
(四)早稻庫存日趨減少,後期價格有望在高開基礎上穩走
據中儲糧統計,2006年國家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托市收購了363萬噸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60%。2005年四省的早稻托市規模是457萬噸,大約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76%。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2005年托市早稻整體成交率一直不如2006年托市稻,直到2007年5月份,托市稻銷售市場上還能見到2005年稻穀的身影。然而,2006年托市早稻的底價卻同比高出2005年托市早稻70元/噸,底價高,卻好賣,似乎有違常識。聯想到2005年托市稻在量上比2006年更具有壟斷性,2005年是壟斷了76%的商品量,2006年為60%,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一個生產年度的市場上隻流通當年生產的稻穀,那麼2005年托市早稻在2005/2006年市場上應該比2006年托市早稻在2006/2007年市場上好賣。因為2005/2006年托市稻之外的市場供給要少於2006/2007年托市稻之外的市場供給。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這說明我們的假設不符合實際情況。由此我們進一步推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2005/2006年市場上托市稻之外的早稻庫存顯著高於2006/2007年,正因為2006/2007年托市之外的庫存日趨減少,造成了2006年托市稻比同期的2005年托市稻更受市場青睞。也就是說,2007年新稻收割前的早稻庫存要低於2006年同期。這一點與小麥市場完全不同,小麥市場正為消化龐大的庫存而頭疼。
事實也間接印證了上述的判斷。據我們掌握的情況,2007年上半年各級儲備早稻輪換出庫的力度很大,早稻庫存普遍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下半年補庫的意願普遍強烈,這也為早稻價格的高開高走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早稻庫存不斷下降、較大減產可能性以及托市政策的支撐下,筆者預計2007年早稻收購價格將呈穩中趨升走勢,早稻價格在已經高開的情況下,有望穩走。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