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值傳統的新稻上市時節,但是從各地反饋的情況來看,2007年的早稻收購進度明顯不如2006年。據國家糧食局的統計,截至7月31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8個早秈稻主產區中,除安徽、福建尚未開秤外,其他6省各類糧食經營企業累計收購2007年新產早秈稻71.1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46.2萬噸,占收購總量的65%,比2006年同期減少55.6萬噸。按此計算,國有糧食企業收購量不到去年同期的50%。
早稻收購艱難的同時,收購價格卻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普通新稻收購價江西普遍在1.56元/千克之上,湖南普遍在1.52元/千克之上,湖北普遍在1.46元/千克之上,廣東普遍在1.8元/千克之上,各地平均收購價要比去年高10%以上。
8月8日,就在市場認為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將淪為“明日黃花”之時,其銷售成交量卻展開了絕地反擊,從上一次區區3.8萬噸,猛然上竄到9.62萬噸。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市場對2006年早稻的態度“由冷趨熱”?
8月9日,華南糧食交易中心2007年新稻采購大幕開啟,汕頭采購2100噸2007年早稻,底價1860元/噸,未能成交。值得注意的是,1860元/噸的底價創下了華南糧食交易中心曆史上新稻采購最高“開盤價”。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的早稻市場正在上演一場多方角力的“暗戰”,後市愈發雲譎波詭。
(一)托市早稻銷售的強勁反彈表明新稻收購確實舉步維艱
對於2006年的托市早稻銷售前景,筆者曾撰文分析過。基本觀點是隨著新稻收購的展開,其成交量將會日趨萎縮,當時的預計是新稻上市後,平均單場成交量將會低於4萬噸。8月1日,2006早稻在暫停一周拍賣之後,決定新稻上市期間繼續拍賣2006年早稻。結果這一場交易會的成交量從上一次(7月18日)的7.8萬噸,劇烈下降到3.8萬噸。市場對國家的“善意”舉動並不感冒,這初步印證了當時我們對後市的判斷。然而8月8日成交量的報複性反彈,顯然出乎之前的預料。我們之所以作出新稻上市後2006托市稻將劇烈下降的判斷,是基於新稻上市後,必然對2006年早稻起到強烈的替代作用。替代的原因不但體現在其品質上,也體現在其價格上。然而,隨著新稻收購價的步步攀升,價格優勢已經大大削弱;同時收購陷於僵局,企業的收購數量同比大幅減少。這嚴重地影響到了新稻對舊稻的替代性,當企業,特別是生產加工企業難以收到新稻時,為維持生產,隻有將目光再次轉向2006年的早稻了。2006年早稻成交量再次上升便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原本是計劃在新稻上市期間暫停托市早稻拍賣銷售的,然而僅僅停了一周,便又恢複,這表明什麼?我們認為這反映了兩個問題:首先,這表明目前的新稻收購困難已經影響到了生產加工企業的用糧,為保證這方麵的供給,國家順應市場的要求,放開2006年托市早稻的銷售;其次,也表明有關部門早稻收購市場態度的改變。國家原計劃新稻收購期間停止托市早稻拍賣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給新稻收購期間的價格造成壓力,防止價格下滑。現在新稻收購價格不但處於高位,而且出現了繼續上漲的勢頭,有關部門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由之前的擔心價格下滑轉變成擔心價格繼續高漲,從而引起糧食市場的不穩定。
(二)如何看待目前的早稻收購
現在各地普遍反映早稻收購異乎尋常的艱難,目前各地收購量普遍不到2006年同期的50%,個別地方甚至隻有2006年同期的10%。對此,我們認為應客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