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早稻價格的大幅高開。因為糧食市場多年的規律是“賣跌不賣漲”,早稻價格的大幅高開給農民以2007年早稻市場極度緊張的感覺,助長了農民待價而沽的心理。相較之下,小麥市場的高開並不明顯,收購價格的上升也比較緩慢,結果小麥收購進展順利。由此可見,大幅高開顯然對後市收購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
其次,早稻的供給出現了問題。不考慮2007年的產量,之前的早稻庫存消費比要低於小麥的庫存消費比,關於這一點我們曾作過分析。2007年小麥獲得連續第4年的豐收,增產顯著,小麥麵臨階段性的庫存壓力,這是小麥、早稻價格比偏低的原因之一。關於2007年早稻的產量,政府部門的預計是會略有增產,但是麵對目前高高在上的早稻收購價格,農民仍然表現出如此的惜售心態,我們不得不懷疑2007年早稻的真實產量情況。如果早稻是增產,在價格已經處於曆史高位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如此強烈的惜售情緒。若增產屬實,那麼前期的早稻庫存消費比之低下可能超出市場的預期。總之,有可能是早稻的供給出現了問題,才導致高價卻收不到糧的局麵。
再次,基於中晚稻減產的擔憂。目前全國各地秋糧生產正麵臨嚴重的幹旱問題,晚稻栽插剛剛結束,目前還是幼苗生長階段,此時的幹旱對產量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如果中晚稻減產,那麼後期糧價必然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這會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惜售心理;同時如果中晚稻減產,農民也會相應地留一部分早稻作為口糧,這勢必會減少早稻的商品量,從而增加了收購的難度。
(三)早稻采購:多方博弈的“暗戰”
2007年8月9日,汕頭首開廣東地區2007年儲備稻穀采購的先河。往年第一次采購交易會均會吸引大批的報名者與關注者的目光,然而今年的情況卻相當冷清。據華南糧食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對客戶的調查,大家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手中沒糧。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現在“手頭沒貨,心中沒底”。並且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現在後期早稻收購價格走勢變數加大。因為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稻穀采購交易一般都有1~2個月的交貨期,在市場價格平穩的時候,即使競價采購時客戶手中沒糧,客戶也可以先拍下來,然後回去再收購組織貨源。現在由於收購困難,並且價格處於敏感期,沒人敢做這樣的操作。因為一旦拍下來,萬一後市價格突然出現大幅波動,客戶麵臨的市場風險太大。
對於儲備采購企業而言,現在采購大幕剛剛開啟,市場價格還處於朦朧之中,也不敢開出過高的底價(實際上汕頭的價格已經是今年采購“開盤價”的新高),也是處於試探市場反應的過程。同時儲備采購是政府買單,指望政府出高價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市場價格繼續上升,那麼由於政府的底價跟不上市場價格,今年的采購成交數量勢必會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華南糧食交易中心曆年的稻穀競價采購交易表明,稻穀采購的成交數量與市場價格走勢呈反方向運動——市場價格高漲的年份,采購的總體成交數量會大幅減少。
現在的情況是,儲備采購方與貿易商(收購企業),農民和收購企業在進行多方博弈,比比誰更有耐心。農民的惜售還能堅持多久?收購企業會不會繼續提高收購價格加大收購力度?儲備采購方能否堅持自己的底價?這是一個多方博弈的過程,每一方的策略變化都勢必影響到另外兩方,從而導致整個市場走勢的變化。這值得市場人士密切關注。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