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托市早稻銷售強勁反彈,多方博弈決定後市走向(2 / 3)

第一,對於早稻而言,立秋(8月8日)之前早稻基本上還處於少量上市階段,此時的收購量並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今年早稻收購的開局艱難,也表明全年的早稻收購將肯定不如往年那樣順利,企業必須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第二,秋後(今年8月8日立秋),各地晚稻播種基本上結束,農民有望迎來售糧高峰。由於今年早稻一開始便是大幅的高開,吊足了農民的胃口,再加上前期處於農忙,反正也沒多少時間售糧,更加助長了農民觀望的心態。現在農忙已過,並且開學臨近,中晚稻也需要生產資金,農民的售糧積極性應該會有所提高,僵持局麵不可能持續下去。

第三,農民售糧方式的改變。隨著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經濟條件的改善,傳統的過於集中的售糧方式將會得到改變,農民現在並不急於將手頭的糧食集中在短期內出售。但是這種改變並不能認定為“惜售”。惜售是預期價格上升時采取的一種理性行為,但是這種“預期”卻往往是感性的或缺乏根據的。然而,基於經濟條件的改善所導致的售糧時間跨度的延長,卻是一種理性的風險規避行為。從規避價格風險的角度而言,多次分散售糧比一次集中售糧麵臨的價格風險要小得多。這種售糧方式的改變,意味著收購企業“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收購戰略逐漸麵臨失效的可能,企業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然而,市場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轉變,仍然將收購量減少歸責於“惜售”。

第四,“農民惜售”的原因值得探討。有關人士曾多次公開指出,在作糧食市場分析時,惜售隻能成為表麵的原因,不能成為直接的原因。我們近期對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多家收購企業進行了早稻收購市場調查,一個共同的看法是,現在豬肉等各種物品的價格都在上漲,農民們認為糧食價格沒有理由不上漲,甚至袁隆平的講話“糧食價格收到100元/50千克都不算貴”都成為農民堅持不賣糧的理由。但是對於目前收購出現嚴重困難的早稻市場而言,這個理由是蒼白的。其實對比一下小麥收購就清楚了。據國家糧食局統計,截至8月5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西、新疆10個小麥主產省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2007年新產小麥3395.9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3024.4萬噸,占收購總量的89%,比2006年同期減少64.2萬噸。這個數據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今年的小麥收購量同比幾乎沒有什麼減少。如果前述的惜售理由成立的話,那麼為什麼小麥市場收購進度相對如此順利呢?為什麼小麥收購市場和早稻收購市場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並且這種差異的存在是在小麥價格大幅低於早稻的情況下發生時,就顯得更加令人費解。下麵給出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數據:7月24日汕頭采購2007年普通三等新麥的成交價格是1700元/噸,8月9日汕頭采購2007年普通三等早稻的底價是1860元/噸,但是沒有成交。一些貿易商表示,早稻底價要到1900元/噸才予以考慮。按此計算,二者之間的差價達到200元/噸。這樣的價格差距在小麥和早稻的價格史上是不多見的。

因此物價上漲、生產成本上升不能成為目前早稻收購進度過於緩慢的根本原因。物價上漲、生產成本上升會造成農民惜售,但是這個因素對小麥市場和早稻市場的影響應該是同等的。然而,現在早稻市場的惜售程度遠大於小麥市場,可見上述原因並不充分。那麼如何解釋目前的局麵?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