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早稻收購仍處於僵持局麵之時,新產中稻悄然登場亮相,吸引了市場不少的目光。受其影響,早稻價格強勢上漲的勢頭有所削弱,疲態漸顯。後市隨著中晚稻陸續大規模上市,屬於早稻繼續表演的空間已不多,市場有望迎來理性的回歸。
(一)新產中稻初現市場,收購價格同比高開
8月下旬,部分地區新產中秈稻已經開始少量上市,收購價格同比高開。目前常規中稻湖北蘄春縣上門收購價為78~79元/50千克,襄樊地區收購價為78~80元/50千克,湖南臨湘縣收購價為80元/50千克左右,普遍較去年初始收購價高開4~8元/50千克。
隨著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受勞動力製約以及種糧比較效益的下降,糧食播種雙改單的趨勢明顯,許多傳統的種雙季稻的地區都改種一季稻。而在雙改單的過程中,改種中稻占據了大部分比例。因此我們預計中稻的播種麵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於2007年中稻生產期間的天氣同比較為正常,在播種麵積增加的情況下產量有望增加。
在產量增加的情況下,中稻收購價格仍然表現為高開,主要是因為受社會整體物價特別是早稻價格走高的影響。7月份CPI同比上漲5.6%,創10年以來的新高,其中食品類價格更是上漲了15.4%,糧食價格上漲了6%。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稻收購價想不高開都難。
2007年早稻價格的大幅上漲,顯然對中稻收購價格具有更為直接的影響。早稻收購價的高高在上,使得農民有理由期待中晚稻也可以賣個好價錢。農民有可能采取早稻的售糧策略,那就是捂緊糧袋,“死了都不賣”。當股市在“死了都不賣”的呐喊中高歌猛進的同時,早稻價格亦在上演著“糧市”的股市版,價格也一路扶搖直上。成功的經驗是可以互相借鑒和複製的。當捂緊了糧袋的農民兄弟們多年來第一次可以不被市場愚弄、反而戰勝市場時,當糧商們第一次不斷開出高價卻仍然碰一鼻子灰、焦急無奈之時,理性的人包括農民兄弟們肯定會試圖將這種寶貴的“成功經驗”複製到中稻乃至晚稻的銷售上。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最為樸素的想法。在這種心態支配下,可以預計中晚稻收購市場仍將會有一番龍爭虎鬥,這會在客觀上對中晚稻的收購價格提供積極的支撐作用。
(二)當前早稻價格有高估之嫌,托市中晚稻銷售進一步走低
但是事物的影響是相互的,早稻價格的高漲會對中稻的價格起支撐作用,同時中稻的大量上市也使得早稻價格很難繼續長時間保持堅挺,後市的回調不可避免。市場已經提前反映了這一點。據國家發改委對糧食主產區農調戶的最新電話詢價結果,8月16日至22日,早秈稻在皖、贛、鄂、湘、粵、桂六省每50千克平均出售價格為79.6元,比上周上升0.1%。其中,江西79.2元,上升0.9%;湖南78.5元,上升0.4%;廣東87.3元,上升2.3%;廣西86.1元,上升0.5%;安徽72.6元,下降1.8%;湖北73.9元,下降1.9%。上一次詢價的周漲幅為2.7%,本次漲幅為0.1%,上漲勢頭明顯受到抑製。六省之中,安徽、湖北早稻銷售價格甚至出現了下降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安徽、湖北屬於中稻產量大省,中稻產量在全年糧食產量中占有相當份額。以湖北省為例,該省中稻產量近年維持在1000萬噸以上的規模,占全省稻穀年總產的50%以上。顯然安徽、湖北的早稻價格的下滑與中稻的即將上市關係密切。
目前的早稻價格和中晚稻已經出現了倒掛。據同期發改委的詢價,皖、鄂、湘、川四省中秈稻每50千克平均出售價格為79.3元,早秈稻售價為79.6元,中稻價格低於早稻。正常情況下早稻價格應該是低於中稻的,出現倒掛表明目前的早稻價格顯然有高估之嫌。從早稻和小麥的比價關係也可看出早稻明顯偏高。以銷區廣東為例,現在儲備早稻采購成交價在1960元/噸以上,而同期儲備小麥采購價為1770元/噸,早稻、小麥比價在1.11以上,比價明顯偏離正常水平。早稻後市回調的概率明顯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