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稻上市影響,2006年托市中晚稻的銷售成交量進一步下滑,7月份之前的火爆銷售勢頭已成“明日黃花”。8月29日的最近一場交易會上僅成交3.37萬噸,成交率低至12%,創下自上市以來的新低。隨著中稻及晚稻進入全麵上市期,後市隻要新中稻收購市場不重演早稻市場的“逼空”行情,2006年托市中晚稻的銷售估計難以走出低穀,成交量甚至有可能進一步走低。
(三)早稻上漲將遇“玻璃天花頂”
2007年早稻自7月前後上市以來,已經過去兩個月了。麵對日新月異的收購價格,農民眾誌成城地堅決惜售,市場跌碎了一地眼鏡之餘,紛紛高歌“早稻收購‘蜀道難’”。
近期托市早稻的銷售仍然保持強勁上升勢頭,國家進一步加大了托市早稻的銷售力度,8月29日的投放量達到創紀錄的33萬噸,成交量也進一步攀升到15.23萬噸,離前期創下的高點僅有一步之遙。這表明目前新稻收購市場的緊張局麵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市場上對2006年早稻仍存在強勁的需求。早稻拿貨成本的走高,已經影響到了終端的消費市場,廣東珠三角地區的早米批發價格已經由月初的2380元/噸上漲到現在的2560元/噸。
在氣勢如虹的漲勢麵前,市場在發問:早稻價格的“玻璃天花頂”在哪裏?筆者認為,這個“頂”已經到來,那就是時間以及中稻的上市和晚稻的即將上市。時間是早稻價格難以逾越的一個屏障。時間是所有市場要素中最為重要的要素,正如股票技術分析大師江恩將時間視為決定股價走勢的第一要素一樣,筆者也認為時間將扮演早稻價格上漲終結者的角色。時間會讓惜售者喪失惜售的耐心,時間會讓資金的占用成本與日俱增,時間會使得僵持變得不可持續,時間會使一切重歸理性,時間會孕育新的勢力。這新的勢力就是中稻的上市以及晚稻的即將上市。由於中稻今年豐產可期,其上市必然會對早稻市場形成強烈的衝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首先,糧商有可能將收購重點轉向中稻,早稻將不再那麼搶手。其次,堅守了兩個月不賣的農民,麵對中晚稻的即將上市,出於推陳出新的考慮,也會選擇賣出早稻。再次,中晚稻畢竟是糧食市場的主力,早稻僅占整個稻穀市場17%的份額,當新產中晚稻像潮水一般湧向市場時,早稻難以獨善其身,隻有被動跟進的份了。
近年早稻愈來愈蛻變成一個適合炒作的品種,這正是其價格往往出現劇烈波動的原因,也是今年早稻非理性上漲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儲備需求占據了早稻需求的大部分比例,而儲備並不是最終的、真實的需求,其僅僅是政府的一個計劃與任務。與任何計劃都不能擺脫僵化與缺乏靈活性一樣,儲備計劃也不能免俗。市場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進行瘋狂的大肆炒作。比如,預料到儲備必須在某一段時間完成某個數量的采購任務,當正好糧食又處於較為緊張的時期,市場普遍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死了都不賣”,坐地漫天要價。最後,早稻上市的時間也有利於其炒作。早稻是每年第一個上市的大宗糧食品種,對全年的新稻上市價格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早稻價格的炒作,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與早稻相比,中晚稻市場則要平穩得多。因為中晚稻產量大,需求廣泛而真實,因而不會受短期因素太大的影響,價格波動相對較小。供需是決定其價格的基礎。前麵提到,在中晚稻上市初期,農民有可能模仿早稻售糧策略,存有一定的惜售心理,短期內會影響到收購價格,但是就長期而言,決定價格的還是2007年中晚稻的產量以及之前的庫存。用糧企業應該避免的是在初期收購出現困難時,就盲目競相提價,應謹記早稻收購的教訓,立足長遠方是正道。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