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早稻最低收購價為1.4元/千克,而執行早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目前普通新稻收購收購價都在1.48元/千克之上,湖南、江西兩省普通新稻價格在1.52元/千克之上,許多地區收購價接近1.6元/千克,優質稻收購價格接近1.8元/千克,這意味著2007年早稻托市收購量可能為零。那麼在托市收購缺位的情況下,後期的早稻市場將呈現怎樣的特點?
筆者認為,後托市收購時代,將給市場帶來兩方麵的影響。第一個影響體現在收購期的早稻市場。2005年國家托市收購了457萬噸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75%;2006年托市收購了363萬噸早稻,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60%。2007年如果托市收購量為零,原本屬於托市收購的份額必須由相應的其他市場主體取代。但是2005年、2006年,托市收購之外市場主體的收購量僅占四省早稻商品量的25%和40%,現在要他們將收購量提高到100%,而且是在價格明顯高於去年同期的情況下,市場是否有這個吸納能力?這個問題進一步演變成為,在目前價格已經大幅高開的情況下,市場能否維持這個價位?如果市場吸納能力不夠,也就意味著價格必須下跌。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後托市收購時代帶給市場的另一方麵的影響體現在托市收購政策期限結束後的市場。2005年、2006年由於新稻商品量的75%和60%為托市收購所掌握,這樣托市稻在市場居於絕對主導的地位,從而具有左右市場價格的能力。我們曾分析過,今年早稻收購價的高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托市稻加價銷售所致。現在的問題是,2007年如果托市收購為零(即使不為零,其收購量相對於2005年、2006年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那麼托市稻對後市的調控便會出現缺位,糧源由高度集中走向相對分散,市場不可控的風險將會加大。
(一)收購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啤酒繁榮”現象
毫無疑問,早稻價格的高開是市場供需力量互相作用演繹的結果。就目前的供給方而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國家暫停2006年托市早稻的拍賣,市場上原本來源於這部分的供給受阻。不過,即使2006年托市早稻繼續銷售,其1470元/噸的底價很大程度上對市場也是一種支撐作用,並且托市稻成交量近期也是呈大幅下降態勢,即使不停止銷售,新稻收購期間,2006年托市稻單場銷售成交量也不過4萬噸,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第二,目前新稻的上市量還比較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個早稻托市收購地區,湖南、江西早稻基本收割完畢,但是農民忙於雙搶,新稻上市量並不多;湖北、安徽收割工作正在進行,新稻上市量更加稀少。因此目前高開的價格對應的是稀少的成交量,缺乏成交量支撐的價格,對後市的影響力需要打上問號。
第三,關於作為新稻供給方的農民的心理價位。據一些調查,目前湖南、江西農民對新稻的心理價位在78元/50千克以上,低於這個價位,農民賣糧的興趣不高,這也是目前早稻價格高開的原因之一。但是仔細分析,心理價位並非空穴來風、毫無根基。農民也是理性的經濟人,新稻未上市前,市場上前一年度的早稻都賣到78元/50千克左右,新稻要價在78元/50千克之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第四,目前各地基本停止了稻穀的出庫輪換,這方麵的供給基本消失。
綜合來看,目前的供給暫時下降較大,農民的要價同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