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看需求。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一些地方目前出現了“搶購”新稻的現象。“搶購”的存在表明,目前的市場供給比較緊張。同時,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哪些人在搶購。如果搶購者是糧食加工企業,或者說是真正的用糧主體,這無可厚非,因為為了維持生產的正常運轉,在市場供給緊張的時候,提高價格收購,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然而一些糧食貿易商、做糧食經營生意的主體也參與到這場“搶購”大戰了,這就值得警惕了。因為這使人聯想到了一個著名的“啤酒繁榮”案例。
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在其暢銷書《第五項修煉》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假設有一個啤酒廠每天生產1000瓶啤酒,經10個分銷商平均銷售於不同地區。其中有個地區來了一個新消費者,於是這個地區每天都有人買不到啤酒,大家開始多買以作儲備。這個地區出現了供不應求,經銷商看到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他就多進了100瓶。很顯然,這樣10個經銷商裏總有人怎麼也買不到啤酒了,於是每個經銷商都開始囤貨備荒,市場上啤酒奇缺,價格杠杆這隻“看不見的手”可以發揮到極致。生產商很快就發現,似乎再多的啤酒也不愁銷路,擴大生產成了理所當然,於是他“保守地”把產量擴大到1500瓶。至此,1瓶額外的消費引發了數百倍的市場反饋。顯然這個產量出台之時,就是“啤酒繁榮”破滅之際。
那麼目前的早稻收購市場是否存在“啤酒繁榮”的泡沫?要確認是否存在泡沫,就是相當於要確認早稻市場供給是否確實緊張、目前的價格是否正常、需求是否真的那麼強勁。
關於供給。前麵講過,由於目前新稻上市量少,托市稻以及儲備稻穀銷售均已停止,市場上短期內的供給確實偏緊,但是隨著新稻大規模上市的展開,供給將不再是問題,價格有下滑的可能。而且,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沒有托市收購的情況下,早稻上市期間也是一年之中價格比較低的時候。
關於目前的價格。目前這種同比高開的價格是和新稻收購前稻穀市場價格接軌的,那麼新稻收購前的市場價格是否存在泡沫?眾所周知,新稻收購前是典型的青黃不接時期,這往往是一年當中糧食收購價格較高的時期。並且今年的早稻市場還深深地打上了托市銷售的烙印。由於這兩年市場上早稻商品量的大部分為托市收購所壟斷,而今年的托市銷售又是采取加價的形式,這樣本來由於托市收購,市場上的有效供給已經不足,現在加價銷售,更是提高了市場價格。因此,今年新稻收購前的市場價格存在一定的泡沫成分,也就是說這個價格在全年當中屬於偏高水平。現在許多收購主體以這個價格作為新稻收購價的參考,本身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
關於需求(這裏講的需求是終端需求,而不是貿易商的需求)。我們知道早稻的真正需求年度間變化是很小的,也就是說2007年的早稻需求與2006年相比,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變化。
基於上麵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的價格有高估之嫌。價格高估的背後,反映了市場對早稻後市的看好,從而願意為當下的早稻付出更高的價格。正如市場對某支股票看好,願意付出同比更高的溢價。然而這種看好,往往缺乏堅實的基礎。
(二)收購市場的狂熱可有效填補托市收購的缺位
但是正因為市場對後市看好的預期,我們倒不擔心2007年的托市真空由誰來填補的問題。就像“啤酒繁榮”的案例一樣,平時買一瓶啤酒的人會買兩瓶啤酒,這種需求短期內的變化往往巨大且難以預測。2005年、2006年早稻為什麼會托市收購了75%和60%?其實原因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因為市場主體對後市的不看好。或者說市場上大部分人都認為當時的收購價格在後麵很難掙錢,缺乏收購興趣。現在早稻為什麼呈現如此幅度的高開甚至搶購?也是同樣的原因——對後市的看好。這種看好,會使得市場主體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收購,畢竟在誘人的前景麵前,每個人都會迸發出200%的能量。平時可能收購1萬噸,現在將目標定為2萬噸,因為相信後市看漲。一般來說,需求的上升要麼通過提高價格加以抑製(在供給短期內不可能提高的情況下),要麼通過擴大產能加以滿足。“啤酒繁榮”案例中選擇了後者,對於糧食市場而言,往往隻能選擇前者了。於是當每個貿易商都開始加大收購量時,早稻的價格隻有扶搖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