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早稻播種麵積連年減少的另類解讀(2 / 2)

然而更深刻的問題是,在糧價不斷上漲的今天,為什麼水稻主產區的勞動力持續外流勢頭有增無減呢?筆者認為關鍵的原因是,糧價包括早稻在內雖然不斷上漲,其絕對收益也是不斷上升的,但是就單個經濟主體而言,如果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種糧的比較效益仍然是負的,而且是大幅的負值。請看下麵的計算。

我們以雙季稻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7年農民種植早稻的現金收益為396元/畝,晚稻的成本收益還未有統計,我們假設晚稻的成本和早稻一樣,晚稻產量為畝均500千克,平均售價為90元/50千克,這樣晚稻的現金收益為648元/畝,種植雙季稻的收益為396+648=1044元/畝。2005年底我國農業從業人口人均耕地麵積為2.08畝,而四個早稻主產省湖南、江西、廣西、廣東(2006年上述四省早稻產量占當年總產的86%)的農業從業人口人均耕地麵積分別為1.18畝、1.47畝、1.31畝、0.66畝,都顯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們以早稻第一主產省湖南為例來計算,假設湖南全部土地都適合種植雙季稻,那麼因此而獲得的人均現金收益為1.18×1044=1232元。

如果選擇外出務工,我們保守地按照全國非農就業人均工資最低的餐飲業計算,該行業2005年人均職工工資總額為13857元。農民工的生活成本支出可以按照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最低收入戶”計算,為每年3111元(2005年數據)。這樣每年現金收益為10746元。這10746元可以視為種植雙季稻的機會成本,如果不種雙季稻,那麼可以獲取10746元的現金收益;選擇種雙季稻,則隻獲得1232元的現金收益。務工的收入是務農收入的8.7倍。如果要使務農的收入達到務工的水平,則個人應至少耕種10746/1044=10.3畝地,這樣的農業從業人員人均耕地水平,隻有黑龍江能夠達到(2005年末為10.42畝),而早稻主產區的人均耕地水平離此相差太遠了。這就是在糧價不斷上升,而農民工工資長期在低水平徘徊的今天,農民工仍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的直接原因。

由於人均耕地麵積太少,即使糧價在目前的基礎上再翻一番甚至兩番,農民外出務工的步伐仍然是不可阻止的。因此可以預計,農村勞動力長期內將會繼續呈現不斷遞減的態勢。因此,受製於勞動力的短缺,短期內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的早稻的播種麵積將會繼續減少。但同時伴隨著農村就業人數的減少,耕地將會進一步集中,規模化經營將漸成氣候,從而為開展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供條件。但是由於種植雙季稻費工費時,在土地集中的同時,水稻“雙改單”將是一個趨勢。

2004—2007年3年間,小麥增產16.4%、玉米增產14.4%,然而早稻產量不增反減,這或許是2007年早稻價格大幅上漲的客觀原因。隨著早稻播種麵積的持續下滑,其產量也將隨之下降。實際上如果不是天氣不錯導致單產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2007年早稻將出現減產。在需求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早稻產量的持續下降將對早稻價格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短期內早稻價格可能有波動,但長期內走強是大勢所趨。市場人士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由於“雙改單”趨勢明顯,稻穀總體繼續增產也將有不小的難度。1998—2003年稻穀連續6年減產,2004年回升,當年增產1843萬噸,增幅11.5%;2005年增產150萬噸,增幅0.8%,2006年增產198萬噸,增幅1.1%。由此可見,稻穀增產的潛力在2004年基本上得到了大部釋放,目前繼續增產的潛力有限。在增產日趨困難的同時,稻米的消費卻呈剛性增長態勢,全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有關部門近期對13個省153戶城鎮居民的口糧消費比例調查顯示,食用大米的比例由1980年占主食的52.9%上升到2006年的76.5%,提高了23.6%。今後北方農村特別是西北農村食用大米的比例將隨著經濟條件改善而不斷擴大。因此,相對於小麥和玉米,稻米的未來供需形勢更加趨緊。同時由於稻米的國際貿易量遠低於小麥的國際貿易量,指望通過進口稻米來解決國內的需求問題也是不現實的,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稻米的供需緊張形勢。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