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浦市古鎮的老街開了第一家生活美學館,因其館位於沅江之畔,所以起名為“沅水之南”。館內裝修極為雅致,有茶室供品茗,有棉麻的衣裳與湘西民間工藝品可供購買,嫋嫋的檀香沾染著茶香縈繞在室內。白色的棉麻簾子輕盈成詩,精美的茶器、樸素的陶罐、幽靜的幹花、夾著花瓣的書籍……被用心地放在每一個特定的位置,哪怕是對一枝花的款待也極為細致妥帖,融合了一種“和敬清寂”的茶道。
“沅水之南”品茶的那份精致,讓古鎮的人們都覺得是一件稀奇事,因為這與古鎮慣有的喝茶方式截然不同。這個古鎮有許多家老茶館,在裏麵喝茶的都是一些老人,兩元錢可以喝一天。老人們在茶館裏喝著便宜的粗茶,大聲地聊著天,茶館裏的老桌子老椅子都是舊的,粗糙的。
起初,古鎮的人們從“沅水之南”經過的時候,都禁不住會走進去看一看,他們會在心裏嘀咕,這泡茶怎會如儀式一般莊嚴?這寬大的棉麻袍子可不像穿著床單一樣怪異?可是沒過多久,古鎮中的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去嚐試並接受“沅水之南”的品茗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人穿著棉麻的衣裳篤定地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還有古鎮裏那些帶著文藝氣息的人也都出現在了這兒,飲著茶與友人暢談,這兒漸漸地便成了古鎮裏文化人的聚集地。
2
這“沅水之南”的主人是古鎮小學裏的一名美術老師,與她相識的人都喚她周老師。她已近不惑之年,可是從她的臉上根本看不到歲月的痕跡,好像時光把她遺忘了似的,還是一副姑娘家的模樣,讓人好生羨慕。
周老師總是穿著棉麻的寬大長袍,邁著步子行走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長袍的底端會生風。一張清素的臉,鼻梁高且挺,深邃的眼睛上架著一副眼鏡,目光如清綢,嘴唇也是薄薄的,唇邊總是銜著溫和笑意。她有一頭天生的自然卷發,已齊腰,蓬鬆如鬆濤一般。她有時候會披著一頭卷曲的長發,隨風吹拂飛揚;有時候會很隨意地把一頭披散的長發盤成一個髻,彌漫著優雅的清香;有時候還會在耳朵後麵高高地束起兩條大辮子,是那種隻有小女孩才會有的辮子,帶著一串串的笑聲飄過小鎮。
她覺得現在的人穿衣服都太雷同了,無法彰顯出自己的性情,她喜歡棉麻的衣裳,因這種質地舒適、款式寬鬆感的衣服正暗合了她向往自由,不願被束縛的心。穿著它們的時候還能聞見植物的清香。
美學館裏專門有一個空間是陳列棉麻的衣裳,有朋友來試穿,她總會精心為其挑選與搭配,隻有適合這種衣服的人她才會推薦購買,因為她深知,不是每個女人都適合棉麻的衣服,如若適合,那是她們與這些衣服之間冥冥中注定的緣分。
她的特立獨行不僅在她的穿著,還在於她的心性。有一次她與一群朋友去古鎮的百畝荷塘看荷花,走在小路上,突然有一隻白色的鷺鷥從荷塘裏飛了出來,她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中的歡喜,發出“哇哇哇”的驚歎聲,並且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那一刻,身邊的女人都以為她“瘋”了,她心中的那份天真似乎變得那樣不合時宜。
3
平日裏她照常會去學校教孩子們畫畫,下了班就會回到“沅水之南”。她對每一位走進這個地方的人都心懷一份感恩。美學館並不大,可處處都別有意趣,這兒的每一個物件,每一處裝飾都是她精心選擇與搭配出來的,凸顯出她獨特的審美觀。
有朋友來看她,她會泡上一壺好茶,點上香,整個事茶的過程都很用心,讓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茶道的精妙所在。那些平日裏在古鎮稱霸的“老大”也喜歡來這兒喝茶,來到這兒,整個人都像脫胎換骨一樣,在外粗聲粗氣,在這裏卻是輕言細語,若有人大聲說話,“老大”也會發話,“小聲點,這兒可不是一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