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方式分析
其目的是要弄清供應商的經營方式。一般說來,供應商的經營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1.不允許缺貨
就是用戶的所有需求都能由倉庫實行現貨供應,不能缺貨。不允許缺貨,就意味著整個物資供應期間,庫存量不能等於或小於0,倉庫裏總是有現貨供應用戶。
2.可以缺貨
即允許不保證對用戶的現貨供應,用戶來買貨,倉庫中有現貨,就供應,沒有現貨就不供應,不會實行欠賬供應。缺貨就意味著整個物資供應期間,庫存量可以等於0,但不能小於0.
3.實行補貨
補貨就是當用戶來買貨時,倉庫中沒有現貨供應,但是卻不喪失這次銷售,而是實現欠賬供應,答應馬上進貨,待進貨後馬上予以補貨。補貨就意味著整個物資供應期間,庫存量能夠等於0,也能夠小於0,也就是倉庫裏有現貨就供應用戶,消除所欠的賬。實行欠賬供應,並采取趕緊進貨的措施,待進貨後再補貨給用戶,消除所欠的賬。
09節 不是所有物品都需擬訂采購策略
“要點提示”對企業產銷活動及成本發生重大影響的物品,需擬訂采購策略。
企業產銷所需的物品,少者數百項,多者可達萬項,因此某項物品是否值得擬訂采購策略,可從兩個方麵來加以考慮:
利潤麵
1.物品對整個產品的附加價值
附加價值是企業的加工所得,其計算方式如下:
附加價值=生產金額-外露成本
外露成本是指該企業購進其他廠商所製產品或勞務的總金額。
當附加價值為正數時,即表示企業創造了加工價值,對自身乃至整個國民所得有所貢獻,這種物品才有取得的必要性。
2.物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率
物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率越高,不但顯示該物品的重要性,對於降低產銷成本也將產生極大作用。
供給麵
1.物品的供應具有稀少性
(1)人為的因素包括謠言導致搶購性的短缺,鉻、鈦、鉭等策略性物資受到政府管製,以及因為運輸困難、國際戰爭、彙率重大變動等,也會引起料想不到的短缺。
(2)自然的因素是指某些物資用完後無法再製,像七大工業國大量使用的特殊金屬,如銀、鉛、汞、錫、鋅、鎢和銅。
2.物品技術創新的快速性
高科技產品的創新可謂日新月異,因此也造成了產品與物品的提早報廢。例如個人電腦在數年內,由8位元、16位元演進到32位元,不但功能多、速度快、價格也比舊產品便宜。
3.物品使用的替代性
在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包括以錫、鉛、鈀、銀合金替代白金和黃金製造電子或電氣零件;使用陶瓷來替代金屬與塑膠;使用聚合體來替代金屬。因此,材料的替代性越高,就越需要研究新來源的供應性,包括可能取得的數量、各種來源成本的比較分析,以及對製造技術及環境影響的評估。
10節 實施采購策略應視情況
“要點提示”當采購企業居於優勢時,應采取壓榨策略;當供應商居於優勢時,應采取多角化策略;當雙方勢均力敵時,應采取平衡策略。
采購企業占優勢
當采購企業居於優勢時,通常會采取壓榨策略。此時,采購企業的行動方針如下:
1.數量
采購企業應將采購數量分散給幾個供應商,避免“情有獨鍾”,隻向一家供應商進貨。
2.價格
采購企業可對供應商施加壓力,迫使其降低價格,不過采購企業施展此手段時,應適可而止,避免造成供應商的反感或報複。
3.合約期限
由於來源眾多,采購企業應以采購現貨為宜,不需要與供應商簽訂長期合約,以免受製於人,喪失選購的主動權與時機。
4.新供應商
除了與現有的少數供應商繼續交易之外,對於有意來往的新廠商,也應保持聯絡,將新廠商的基本資料或報價單留存。
5.存貨
采購人員可以要求供應商提高送貨次數,以協助倉儲單位降低存貨。
6.自製
由於購買容易,且因供應商競爭價格公道,采購企業就不必自行設廠製造自己所需的物品;否則必然增加投資支出。
7.替代品
采購企業對於現在采用的物品雖然尚稱滿意,但若有供應商提供替代品,則不應放棄接觸的機會,應嚐試采用。
8.運輸
請供應商承擔物品運送或儲存的責任,以減輕運費或倉儲成本。
供應商占優勢
在供應商居於優勢時,采購企業通常宜采取多角化策略。
1.數量
由於采購企業不易取得所需的數量,若分別向多家廠商采購,因不是其主要顧客會頻遭拒絕。因此,若能集中數量向一家采購,使供應商有“道義責任”,比較能夠支援采購企業所需數量。
2.價格
采購企業應盡量采取低姿勢,不主動與供應商洽談價格,以免供應商借機抬高售價,使居於弱勢的采購企業,全無招架之力。
3.合約期限
由於供應來源有限,且競購者眾多,故采購企業應設法與供應商簽訂長期合約,以免市場供不應求時,造成現貨采購不易,甚至“有行無市”的窘境。
4.新供應商
除了盡力維持與現有供應商關係外,采購企業應積極尋求新的供應商,如此一來,才有籌碼與原來的供應商抗衡;否則隻有任其宰割。
5.存貨
由於貨源短絀,采購企業應保有安全存量,以防供應不足,導致產銷活動受到不利的影響。甚至在價格可能有攀升之虞時,進行投機性采購,堆積大量貨品,以備不時之需,也可為將來獲得廉價的原料。
6.自製
由於供給缺乏保障,采購企業應加強對所需物品供應能力的開發,設法做到“自給自足”,無需仰仗別人。當采購企業有剩餘生產設備時,也可以考慮轉變用途,製造自己需用的物品,取代外界的供應。
7.替代品
采購企業鑒於當前采用的物品無論在數量、品質、價格等方麵,均不甚滿意時,應積極尋求替代品。
8.運輸
采購企業可以自備運輸工具前往供應商處提貨,以防供應商拖延交貨時間,或將貨品交與其他競購者,必要時,甚至可以派員至生產者工廠搶運。
勢均力敵
當買賣雙方對抗的結果,勢均力敵難分軒輊,此時采購企業應采取平衡策略,其行動方針如下:
1.數量
若采購企業對供應商的數量分配並未發生短缺現象,則應保持現況;若有廠商發生遲延交貨或數量不足,則在尋求其他廠商的供應承諾後,才謹慎地轉移數量。
2.價格
采購企業可伺機協商,要求供應商降價。
3.合約期限
采購企業可以兼取現貨及合約采購。比如原料的取得比較困難,但價格易生波動的物品,即以長期合約采購為主,確保來源;但也保留一部分數量向現貨市場采購,以便能獲取特別廉價的來源;或因市場需求變化較大,則以現貨數量來調整采購數量的過與不及。
4.新供應商
由於現有供應商對公司有足夠的抗爭力量,未能完全符合公司的利益,因此可就新的供應商擇優選購,替代比較不利的來源。
5.存貨
買賣雙方的實力原本不相上下,一旦供需情況發生改變,必將破壞均勢而使一方暫居上風。因此,采購企業為防患未然,應保持相當存貨作為緩衝,以免在變局下無力與供應商持續抗衡。
6.自製
若買賣雙方尚能和平共存,則采購企業無自行設廠製造所需物品的必要;但若是長期以來買賣雙方關係日漸惡化,則采購企業應“未雨綢繆”,進行自行開發、製造。
7.替代品
為突破對供應商在抗爭上的膠著狀況,可把握機會采用替代品,造成優勢。此舉對現有用品的供應商必能產生壓製作用。
8.運輸
若由采購企業安排運送比較經濟,則可選擇性地要求自辦或促使供應商降低費用。
11節 利用多家供應可降低風險
“要點提示”分散供應雖然可降低風險,但也損失了數量折扣。采購企業需用數量龐大,供應無法單獨供應時,應采取多家供應。
所謂“多家供應”即分散來源,將采購數量分配給數個不同的供應商。
多家供應特點
1.優點
多家供應通常具有下列優點:
(1)供應商競爭,交易條件較佳。由於接納較多的供應商,使其產生危機意識,造成競爭,因此會以較佳的條件提供給采購企業,以爭取交易的機會。
(2)來源分散,不虞中斷。供應商能否如期交貨,除了本身的製造能力與交貨意願外,經常受到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例如火災、水災、政府幹預、原料短缺等等,因此,多家供應可以分散采購風險。不過,分散來源不但在國內采購要做地理上分布的考慮,甚至在國外采購也要考慮不同的國籍及政治立場。
(3)市場情報較多,有利於掌握趨勢。若隻向一個供應商采購,則很容易受其“片麵之詞”的影響,不利於公司的采購決策。
“若和許多供應商有來往,因各家所提供的情報未必一致,對於采購企業研判將來的供需趨勢較有幫助。甚至,若能與未和公司有交易的其他供應商保持聯係,更能提供客觀、有利於買方做正確判斷的資訊。”
(4)較易獲取產品專業知識。與多家供應商維持來往,各家必盡量宣揚其產品的獨特性,以博取持續交易的機會,采購人員也可借此虛心求教,充實產品的專業知識,並對各供應商產品的優劣點了如指掌,有利於選取最適當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