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節 編訂好采購數量計劃

“要點提示”做好采購數量計劃可防止供應中斷,避免材料儲存過多,積壓資金占用倉儲空間。

企業的經營自購入原料、物料開始,經加工製成或組合裝配成為產品,再通過銷售過程獲取利潤。其中如何獲取足夠數量的原料、物料,即是采購數量計劃的重點所在。因此,采購數量計劃是在某一特定的期間內,應在何時購入何種材料多少的估計作業。

采購數量決定流程

采購數量計算

生產計劃、用料清單或材料需求計劃,以及存量管製卡是決定采購數量的主要依據,因而,可依以下公式計算采購數量:

本期應購數量=本期生產需用材料數 本期期末預定庫存量-前期預估庫存量-前期已購未入庫數量

影響采購計劃編訂的因素

影響采購計劃準確性的要素,具體來說有下列幾項:

1.年度營銷計劃

除非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否則企業年度的經營計劃多以營銷計劃為起點,而營銷計劃的擬訂,又受到銷售預測的影響。

2.年度生產計劃

一般而言,生產計劃源於營銷計劃,若營銷計劃過於樂觀,將使產量變成存貨,造成企業的財務負擔;反之,過度保守的營銷計劃,將使產量不足以供應顧客所需,喪失了創造利潤的機會。因此,常因營銷人員對市場的需求量估算失當,造成生產計劃朝令夕改,也使得采購計劃與預算必須經常調整修正,物料供需長久處於失衡狀況。

3.用料清單

若產品工程變更層出不窮,致使用料清單難做及時的反應與修訂,以致根據產量所計算出來的物料需求數量,與實際的使用量或規格不盡相符,造成采購數量過多或不及,物料規格過時或不易購得。因而,采購計劃的準確性,有賴於維持最新、最正確的用料清單。

4.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的高低,將使預計的物料需求量與實際的耗用量產生誤差。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會導致原物料的單位耗用量提高,而使采購計劃中的數量不夠生產所需。當生產效率有降低趨勢時,采購計劃必須將此額外的耗用率計算進去,才不會發生原物料的短缺現象。

5.價格預期

在編訂采購金額預算時,常對物料價格漲跌幅度、市場景氣榮枯等多加預測,甚至列為調整預算的因素,由於個人主觀的判定與事實的演變常有差距,也可能會造成采購預算的偏差。

“由於影響采購計劃與預算的因素頗多,故采購計劃與預算擬訂後,必須與產銷部門保持經常的聯係,並針對現實的狀況作必要的調整與修訂,才能達成維持正常產銷活動的目標,並協助財務部門妥善規劃資金的來源。”

06節 確認請購需求

“要點提示”因為確認請購可知使用部門的具體需求而不致發生錯誤。由請購入證明用途及成本歸屬,將有助於正確地計算各部門的損益;讓請購單位與采購單位分離,這樣不僅有助於采購管理工作,而且還可以節省費用。

所謂請購就是由使用部門提出物料需求,因此,在確認請購需求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了解請購部門

通常,請購是由下列部門提出的:

(1)使用部門。一般性物料均由使用部門開出請購單,經采購部門購入物料後,由倉儲部門通知其領用。

(2)倉儲部門。屬於存量管製的物料,由倉儲部門按照訂購點自行請購,無需征求使用部門的同意(除非此項物料準備停用)。

(3)生管或物管部門。當物料管理電腦化時,則依據物料需求計劃及存量管製標準,直接由電腦列印請購單,但仍需經過物料或主管部門簽核。

(4)項目小組。當企業進行擴建計劃時,或公司訂立新產品開發計劃時,均由負責此等計劃的項目小組開出請購單,以進行擴建或開發事宜。

(5)總務部門。辦公用品,通常由總務部門統籌各部門的需求,再集中請購。

請購需注意事項

為避免發生采購標的與請購需求不能完全符合,應注意下列事項:

(1)適當的請購入。請購所需求的內容,應由使用部門或統籌管理的部門填寫。

(2)以書麵的方式提出。物料的采購,有時牽涉到相當複雜的內容,若僅以口頭方式提出要求的條件,不但容易發生溝通上的錯誤,將來在驗收時若與實際的需求發生差距時,因“口說無憑”,買賣雙方也會發生紛爭,因此,應以“請購單”詳載所需物料的名稱、規格、料號、數量、需求日期等內容,可使請購的訴求趨於明確與周全。

(3)確定需求的內容。即確實表明物料品質上的一些條件,包括物料的成分、尺寸、形狀、強度、精密度、耗損率、不良率、色澤、操作方式、維護等各種特性。

(4)以規格表明示需求的水準。需用部門對品質的要求水準可以用規格表明示。以規格表明示品質的形態極多,包括廠牌或商標、形狀或尺度、化學成分或物理特性、生產方式或製作方法、市場等級、標準規格、樣品、藍圖或規範、性能或效果、用途等。

(5)盤算預算。需求的內容及水準,常與請購人的預算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提出請購之前,必須先就支付能力與願意承受代價的上下限加以盤算,以免請購內容超出預算範圍。

07節 請購物品“三大”注意

“要點提示”在確認了采購需求後,就要弄明白采購物品的規格及要求。這樣,不僅可以提升采購的績效,而且也可降低采購的成本。

確立請購物品規格

物品的采購,應先依據需求的內容與水準,確立請購物品的規格,這樣可:

1.提供買賣雙方交易依據

規格能正確地表明采購標的的品質狀況,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的客觀標準,這樣不僅使買方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且也能讓賣方放心生產。

2.便於核算成本或提供報價

若確立規格後,企業可根據其核算購入的成本確認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供應商也可根據計算所需投入的各種生產因素提供報價,讓企業決定是否接受。

3.可擴大報價供應商,達到競爭目的

公平、合理的規格,將使合乎報價資格的供應商增多,企業對供應來源或替代品有較多選擇的機會;供應商競爭的結果,也可獲得比較優惠的條件。

4.防止弊端,去除投機取巧

明確的規格,可使企業在驗收貨品時能有客觀的依據,以防倉儲人員好壞不分,發生舞弊機會;並在供應商預知驗收標準之下,不敢“魚目混珠”,去除投機取巧心態,使企業得到貨真價實的貨品。

5.提升采購績效,降低退換成本

明確的規格,使采購人員能迅速確定其供應來源,將來若需重複采購時,就可參考以前的資料。明確的規格也可避免購入品質不符的貨品,減少退換成本。

物品規格並非愈嚴愈好

一般物品的規格可分為主要規格與次要規格。

主要規格就是物品的主要機能,如不明確開列,訂得過於簡單粗陋,不但失去品質標準的意義,而供應商也無法據之製造,日後交貨檢驗時,買賣雙方必生爭端。

次要規格就是物品的次要機能,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限製,否則會造成主要、次要規格輕重不分,表麵上規格相當嚴密,實際上則形同指定廠牌,造成壟斷的惡果。

“主要規格的製定,應力求清晰與明確,例如機器的產能、材料成分等;反之,次要規格則應具有彈性,避免煩瑣嚴苛,例如機器的外觀、材料包裝等”。

品質最適的才是最好的

從采購的立場來看,通常是要求“最適”的品質,而不是“最好”的品質,這可分別從適合性與經濟性來說明。

所謂“適合性”,是指采購的物品或勞務以符合需求為原則,並非盲目追求最佳的品質,因為最佳的品質未必是最合適的品質,品質太好,甚至造成使用上的困難或重大損失。

目前因勞動力市場勞力缺乏,許多企業紛紛采購設計精良的自動化機器,經此汰舊換新,生產設備的品質是提升了,但企業的主管及操作人員自身能力並沒有隨著增進,以機械式操作觀念與技術來使用數值化、電腦化的生產設備,以致機器效能無法發揮,損失不貲。

由此可見,品質應以適合、可用為原則,亦即針對產品的需求狀況、廠商的技術能力,做合理地選擇。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最好的品質必須付出最高的代價,這將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削弱廠商的競爭能力。所以,品質的決定,必須考慮“適合性”與“經濟性”,“價高質美”與“質劣價廉”都不是最佳的組合,若“物美價廉”不可得,則“適質適價”應該是最明智的選擇。

08節 製定采購訂貨策略

“要點提示”製定采購訂貨策略,就是要對采購訂貨的時間、數量、操作方法等進行規範化控製,從而達到對整個庫存水平進行控製的目的。

采購訂貨策略製定的原理,就是要針對各種具體的經營模式,考慮各種具體情況和約束條件,求出使得經營總費用最省的訂貨參數方案。

製定采購訂貨策略主要考慮需求者的需求類型、經營者的經營方式分析及選用合適的控製方法這三個方麵的問題。以下主要談兩個方麵的要求:

“采購訂貨策略的基本內容包括:什麼時候訂貨,即訂貨時機;訂多少,即是一個采購策略,雙是一個庫存控製策略這三個方麵的內容。”

需求類型分析

其目的是要分析需求者的需求類型,要弄清需求的性質和規律。因為不同性質的需求應當采用不同的訂貨策略。

分析需求類型,就是要弄清:它是屬於什麼需求類別,是獨立需求還是相關需求?它屬於什麼需求性質,是屬於確定型還是隨機型?它屬於什麼需求分析,是正態分布還是其他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