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3)(2 / 2)

其後,就仿佛全世界都安靜下來了。楊溯開始了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上學,回家。回家,上學。直到整個學期的結束,都沒有什麼意外的事件發生。

也正是在這段壓抑又簡單的生活中,楊溯和顏玫、晴嵐的關係才有更親密的發展。

說到這,就不得不誇獎一下顏玫同學。就是因為她的付出,才讓楊溯的母親不再每天晚上去接他。原因是顏玫和楊溯同路,對其母親做出保證,保證楊溯每天晚上按時回家。

當然,事件的發展不可能這麼簡單,但對於顏玫和母親之間的交流,楊溯是一字不知。他唯一知道的,或者說他唯一感受到的,是壓抑到窒息的空間終於有了一點鬆動,至少能夠讓他慢慢的喘氣了。

好了,回歸話題,或許是出於對顏玫的感激,又或許是每天一路回家增長的默契,楊溯和顏玫之間已經好得像真正的兄妹了。用一句話說,就是情同兄弟,肝膽相照。對於對方學習上的問題,隻要他知道的,無一不是傾盡全力的解答。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唯一能報答對方的地方。而這,也恰恰是讓他學習上不再懈怠的動力。

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在少年楊溯的世界觀裏,這就是他的唯一定理。而又一體現這一定理的人,就是晴嵐。

衝突事件過後,或許是來自家裏的壓力,楊溯在班上的表現有些憂鬱,人也不怎麼愛說話。一如他剛來班上的時候。盡管有顏玫、張婉等人的刻意交好,可在一個人的時候,他還是感覺有些悲觀。

而這裏,又體現了楊溯的一個特點。五歲跟著父親看武俠小說,可以說前有金庸,古龍,梁羽生,後有李涼,鳳歌,王晴川。

而小說看的多了,自然就忍不住寫上兩筆。尤其是在心情鬱悶的時候。可小小年紀的楊溯又怎麼寫得出小說來?那好吧,要求降低,寫散文,寫詩歌。

盡管是一些在現在看來極其幼稚的散文詩歌,可在當時,至少是打動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晴嵐。

出於同桌的因素,楊溯所寫的東西往往都會被晴嵐看個一知半解。有時是一段話,有時是一句詩。

比如這段話,突然覺得自己活在這個世上好累,好想找個世外桃園獨自生存。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可自由,何時才能到來..

又比如這首詩,青葉漸漸枯黃,是秋風的腳步追逐至此..我隻是一塊被遺忘的土壤,早已被落葉掩埋..

好吧,純屬無病呻吟。但在晴嵐的眼裏,她卻認為自己感受到了對方的悲傷。於是,她勇敢的向對方敞開了心扉。

其實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晴嵐那雙水汪汪的小眼睛,那雙總是透露出憂鬱的眼眸。這是一件大殺器,至少對楊溯來說,是猶如核武器一樣的存在。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楊溯才會毫無保留的接受對方的真心,繼而獻出自己的真心。

如果兩人就此結合,也許會走進幸福的天堂,也許就沒有後麵那一連串的悲劇。但如果就是如果,何況十幾歲的小孩子懂什麼叫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