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職意識。所有工作崗位首先都是作為職務而不是作為人的存在。尤其對行政幹部來說,要公正公平地履行公務,必須要放棄許多私欲,放棄偏見,放棄人情幹擾。北郊學校嚴格要求幹部秉公辦事,在校內和教師建立工作關係而不是人情關係,不可太親密,不可隨意收受別人禮物,否則難免拿人家的手短,聽人家的嘴短。對教師的要求也這樣,不要你成什麼道德楷模,不要你能力超群,而要你在崗位上敬業,能有效工作,有效發揮你的部門或崗位上的職能,你就是好老師了,也也就是好幹部了。
2.自主意識。民主管理製度要求每個人都能自主選擇,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自主是理性、勇氣、意誌的表現。當一個人開始學會不要別人監督就可以履行公職,這個人才可能成為自主的人。
3.寬容意識。一個人的自主不能妨礙別人也自主,每個人都不同,學校才有未來。單一化就是取消了未來。如果學校裏每個人都像校長一樣,成天什麼事都不幹老在那兒苦思冥想,深更半夜還要寫作和玄想,弄得人比黃花瘦,那麼學校沒有未來。所以要求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那不是民主,而是一種霸權、強製和專製。多樣化是寬容的結果,沒有人十全十美,也不必去刻意扮演十全十美,那樣太累,而且彌補全部的缺陷是徒勞的。
人類社會從神話時代到傳說時代再到人的時代,是進步。教育也將經曆這三個時代,教育的神話時代,學校領導全知全能,因此專製;其實做不到全知全能,畢竟是神話。教育的傳說時代,校長靠一己之力拯救學校,因此也專製,其實哪有什麼英雄般的傳奇故事?教育回到人的時代,學校靠著每個人,各盡所能,發揮所長,這就要民主,要寬容了。
同樣,教師之間也要講寬容,這叫“己所欲亦勿施於人”,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加難得。切不可以自己的長處去要求別人的短處,否則我們永遠也做不到讚美他人。
4.溝通意識。如果大家人人都一樣的就不必溝通,特別是今天的形勢下,我們不太像過去那樣要樹一個榜樣全中國人學一個人,我們都要向自己學習,學習做回自己,那麼每個人才是唯一的。我們將會越來越不同,有了差異了才有溝通交流。
溝通很重要,還因為我們的立場不同。也就是說,我們看同一個美景,因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美景在不同位置上也各有各的美處。行政幹部因為行政職務關係,有他們的立場;教師有教師的立場;學生有學生的立場。現在客觀地講,幹部、教師、學生的生存狀態都不太好,學校裏經常會發生一些問題,於是往往領導幹部怪罪教師,教師怪罪學生,也怪罪領導,學生呢?他們對教師也不滿意,衝突就會時常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立場不同。那如何消除衝突?要溝通,溝通了才能相互理解,才可能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看看美景,果然也不錯的。
如果每個人都有了這四個價值觀,學校就會越來越學會民主,那時,才有教師和學生真正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來,現在,很遺憾,還沒有看到很顯著的文化參與,隻能說是教師與學生被“文化”了。
學校在教代會裏設了一個“學校文化委員會”,希望教代會組織和其他學校“民間組織”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問題七: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有時,校長的身份並不是自己確定的,而是其他人或製度為你定製的。尤其是文化是一件虛的可有可無的無形的東西,你的領導或許認為你抓文化出不了實績,是不務正業,學校教師會說你這個校長老在那兒苦思冥想,也不下基礎多來看看,有什麼用呢?但在鄭校長看來,從抓具體事務的學校管理者向學校文化的思想者轉化,本身就是學校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內容,除非校長不領導學校文化,要領導就必須堅決“務虛”。這個決心使鄭校長嚴格限定自己,在學校遇到大頭小小的具體困難和問題時,首先思考如何在製度上加以解決而不是用行政力量或用人力來解決,然後思考這一新的製度是否體現了新文化的內涵。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期,思想是那麼重要,我們有時根本不能確切地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不是要再去做得更多了,而是做得更準確。我們在一個“知難行易”的時代裏。